周嘉琳
摘 要: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大轉型的發展階段,作為政治體系重要構成部分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和功能方式必然要發生變革與調整,以便于更好地適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適應時代的變革所激發了人們對社會管理的更多、更高需求。
關鍵詞:管理創新;管理;創新
一、中國管理創新面臨的相關問題
(一)階級階層結構不斷地發生變化,利益需求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群體的流動性越來越越強,從事的生活生產方式也在日益多樣化,產生了個體戶、私有企業主、外資企業人員、國有合資企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多種社會層次,他們的經濟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一方面是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務工人員在持續增加,大部分的年輕人離開農村進城務工,造成農業勞動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農村老年勞動力與初級非農勞動力市場上的青年勞動力需求難以匹配。
(二)城鄉結構變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類人群的待遇差異化嚴重。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以及考學、經商等多種形式在城市就業安家的農村人員劇烈的增加,特別是企業務工人員的需求日益旺盛,這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年輕人口離開農村,來到城里工作生活。但多數城市的農村進城的流動人口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體系,在戶籍、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面臨很多困難。
(三)收入分配結構更加復雜化,人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近30多年來,我國從一個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的國家,轉變成一個在國際比較中收入差距很大的國家。收入差距的擴大、分配不公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腐敗問題,成為導致干部、群眾不滿和引發很多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強大動力。
(四)管理體制發生變化,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弱化。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我國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也發生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變化。一方面,隨著在一些工作單位中普遍實行“住房自有化、就業市場化、社會保障社會化、后勤服務市場化”等改革,作為傳統管理體制基礎的“單位組織”,其把社會問題解決在基層的能力弱化,有些單位組織則徹底解體;另一方面,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使社會流動加快,改革開放后大量新產生的就業組織都采取了“非單位”的管理體制,它們僅僅是工作場所,不再是什么都管的“單位”,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
(五)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群體性利益沖突不斷升級。市場轉型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顯著地改善了民生,但也帶來社會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的變化。
(六)社會轉型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加速,社會治安面臨的問題日趨復雜。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社會流動加快,各種社會治安問題也呈現多發態勢,社會管理面臨諸多難點。
二、創新社會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社會管理的格局,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形成和完善黨委總攬全局、政府負責實施、社會各方協同、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更好的保障群眾安居樂業,專享改革開放成果,促進民族復興,要深入研究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對群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扎扎實實的搞清楚當前群眾最期盼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搞清楚群眾對干部作風、社會風氣和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反映最強烈的的問題是什么?搞清楚近年來在貫徹執行群眾路線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是什么?建立一批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社會企業”,發展壯大承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通過加強社區建設把社區改造成新的社會管理基礎。其次還應注重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和行業協會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處理好維權與維穩的關系,要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作為突破口。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叢生,并緊密依附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已嚴重影響到了廣大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影響到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協調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以及特殊群體的特殊利益之間的關系。
(三)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著力構建以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工作體系。保障群眾基本利益、解決好民生問題,是社會管理源頭的根本,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這也會帶來圍繞權益保護而產生的一些權益糾紛,因此必須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逐步加大財政投入比重,著力擴大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覆蓋范圍,通過實施各項富民、惠民、安民工程,不斷夯實社會穩定基礎,著力保障基本需求。
(四)大力發展壯大社會組織,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著力提高服務型政府的工作效率。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延伸到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等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引導其加強自身建設,嚴格行業自律,規范從業行為,承擔社會責任,發揮積極作用。
(五)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建立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體系。我國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既有火災、交通事故、礦難、旱災澇災、地震、勞動糾紛、貧富沖突等傳統安全問題,也面臨難以預測、擴展迅速、容易引起恐慌的化學污染、核污染、食品安全、不明傳染病、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新型社會風險。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的公共安全體系,加強政府和民眾的應急應對能力,普及公共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抵御和治理新型社會風險的能力,完善公共安全領域的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
(六)完善社會管理的法律體系建設,強化社會管理中的依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