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
摘 要:從目前通州區的教科研培訓來看,教師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但主動性欠佳。為此,在區域教科研活動中進行了互動策略的實踐探究,運用討論策略、對話策略、探究策略組織區域教科研活動,促進培訓者、受訓者之間的有效互動,提高活動效果。
關鍵詞:區域教科研;互動;策略;原則;方法;案例
一、科研培訓中討論策略的運用
科研培訓中的討論策略,是指面對解決復雜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培訓者與受訓者因教學需要,各自交換自己的想法、意見,以達到雙方互通有無的目的,而采取的交流方式與方法。它利用的是培訓主體的認知差異,引發認知沖突,促使其進行觀點的沖撞與融合,從而形成對現實的新的解釋,并導向創造性地發現。
(一)以道御器策略
《易傳》中言:“形而上者之為道,形而下者之為器”,可見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凡事都有抽象與具體的問題,這種在具體的事物之中蘊涵的抽象的規律就是形而上,而這些具體的表現事物則是形而下。故“道”為萬器之統領。對于教科研而言,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蘊是研究之“道”,而具體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達是研究之“器”。筆者認為,教育科學研究需要“道”“器”并重,以道御器。
(二)辯論式討論策略
在區域科研培訓中,由于受訓者多為一線骨干教師或業務領導,他們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問題他們都有各自固化的觀點與做法,其做法與觀點是否正確、科學,需要進行反思。但反思是痛苦的過程,不會自發產生,這需要培訓者在培訓過程中引發受訓者的認知沖突,促使其在辯論中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
1.辯論式討論應遵循四個原則
(1)差異性原則:承認受訓者發展存在差異性、不均衡性,利用他們的差異,盡可能捕捉他們潛在的創造火花,在辯論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的觀點。
(2)平等性原則:在互動中強調互動對象之間沒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平等的矛盾統一體。在辯論中只存在正、反兩方觀點上的對立,在辯駁中明晰觀點,得出結論。
(3)主動性原則:互動雙方都是問題的發出者,話題的提出者,同樣也可以是問題的被問者和話題的接受者。在互動過程中,互動雙方都要圍繞各自的觀點參與辯論。
(4)尊重性原則:在辯論過程中需要的是一種互相尊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辯論氛圍。辯論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親切的對話過程。
2.組織程序與方法
辯論式討論按照四個步驟組織實施辯論的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在具體的情境刺激下,受訓者先進行主我與客我的自身互動。在自身互動的基礎上形成主觀觀點,為開展辯論做好準備。
第二步:聚焦問題。組織者對具體情境下產生的問題進行聚焦,同時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正、反兩個觀點,并按照持有的不同觀點,將受訓者分為正、反兩個辯論團隊。
第三步:組織辯論。培訓者組織正、反兩個團隊圍繞辯論主題,結合教學實踐與理論認識開展辯論。組織過程中避免偏離主題,而進行有效討論。
第四步:總結評價。在辯論過程中正、反兩方初步形成結論。培訓者結合正反兩方的交叉點,及時介入,進行總結性評價,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合作性討論策略
1.先寫后說
討論前,受訓者先在小組內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意見。這樣可以保證小組中每個成員都有思考與展示的機會。
2.打靶子
在小組中每位成員獨立思考后,抽簽決定一位成員陳述自己的意見,其他組員以他的意見為靶子,對他的意見發表見解,在這種具有團結性質的爭論中,受訓者更容易發現差異,發生思維碰撞,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
3.相互提問
這是培養受訓者發現問題能力的一種較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要求受訓者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相互提問,可小組內提,也可小組間提,受訓者總期望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樣一來,受訓者會認真閱讀,更深入思考。
二、科研視導培訓中對話策略的運用
對話策略是指在區域科研活動中培訓者根據教學需要提出問題,受訓者回答;受訓者向培訓者質疑,培訓者予以解答。對話互動策略按照“發現問題—生成交流話題—對話交流—總結收獲”的步驟實施互動。
(一)集體對話策略
互動需要的是主體生命的投入,它不僅僅在于教師身體的出席與到位,更在于思維的調整和跟進,在于思想的深入與提升。這需要我們講究策略,變革形式,使集體中的每一位參與對話,在對話中點燃他們的研究激情。
(二)啟發性對話策略
啟發性問題,逐步啟發了教師,讓教師發現并挖掘出自己工作中的亮點,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同時也使老師學會了有效提升與歸納的方法。
在區域科研培訓、科研視導與觀課議課中,變革形式,恰當運用互動策略,使培訓教師經歷了主動參與、自主建構與自能發展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中教師在互動中成為研究的主人,在互動中提升自我,在互動中享受教育的樂趣與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揭水平.論反思型教研活動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5(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