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從創新教育的特點、物理實踐活動和創新教育的關系、物理實踐活動的形式和物理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闡述怎樣在物理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教育;物理實踐活動;有效途徑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變化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的生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是單純依靠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而是依靠知識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源的開發以及人才資源的創新能力。今天,在談及應試教育的弊端時,人們說的最多的是學生的負擔過重,而對于應試教育忽視甚至扼殺學生創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此,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要著眼于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的喚醒,使學習活動是自覺自愿的;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應該是基于學生智慧發展水平的;教育還應將學生帶入精神充實、富于理智挑戰的境界。總之,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通過對傳統教育的揚棄,探索和構建新的教育理論和模式,正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價值取向。
一、創新教育的特點
1.創新教育更加注重啟發誘導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是創新教育的教學原則之一,用創設啟發誘導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創新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在物理實踐活動中,教師提出啟發性、準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最好訓練方式。我們不能要求學生一開始就提出尖端性問題,但如能從現在培養和鼓勵學生養成提問、思考的良好學風和習慣,就能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迅速發展。學生能質疑提問,是一個進步。盡管有時亂猜想、鬧笑話、出差錯,但這也是學生敢于大膽提問、質疑的表現,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是激發創新的火花。
2.創新教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則是傳統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創新教育體系中,對其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即承認個別差異、尊重個人價值。既促進有特殊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發展,也注重每一個學生身心、個性和才能盡可能地發展,注意追求個人獨特個性和獨立人格自由充分的發展。
3.創新教育更加注重能力培養
創新教育在教育方法和理論上,從傳統的“學到了什么”轉向“會學什么”和“會不會學”。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廣泛地運用發現法、情景法、暗示法、討論法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首創性、求知欲。在物理實踐活動設置上,把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和探究發現的能力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教師的主要精力在于思考、計劃和組織創新的活動,只有創新的物理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出創新能力。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一起互相影響、互相討論,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力。反之,則不但不能培養出創新力,反而會壓抑、束縛人的潛在創新欲。
二、物理實踐活動是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我們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陣地和機會,讓學生在物理實踐活動中真正領略創新和實踐的快樂。
1.寓樂于玩,激發創新欲望
對中學生來說,物理實踐活動是他們玩樂、探索和創新的天地。物理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達到讓中學生在“玩中學”,通過“玩”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學生的直覺和動手能力,啟發學生在做中玩,讓他們進行實踐而不是照本宣讀背定律,并學會交流。因為在現代社會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安排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良好素質。
2.滿足好奇,培養創新精神
好奇是創新力的種子,是創新思維活動的動力。中學生的好奇,一方面反映了他們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的好奇轉化為創新的萌芽。在班內、校內舉辦現代科技知識競賽,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讓學生明白學習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了解人類科技進步的歷程和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努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奮點吸引到物理實踐活動上來。
3.誘發靈感,發展創新思維
想象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學生的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它是對以前的表象進行的選擇加工和改組。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創新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想象,為發揮想象力創造條件。想象能產生靈感,靈感是創新力的內燃機。靈感有其偶發性,而中學生的靈感往往產生于想象中的一剎那。想象更能激發興奮點,而興奮是創新能力的翅膀。興奮時大腦的思考能力特別靈活,并且思路清晰,有獨到的見解。
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我們不能把它看得太神秘,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做出驚人的成績。創新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是后天培養訓練的結果。為此,開展物理實踐活動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寫一篇物理小論文、講一個科學家小故事、參加科學制作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不是憑空而生的,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師只有運用多種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才能使學生愉快地吮吸科學創新的乳汁,活躍青少年創新的思維活動,展開他們創新想象的翅膀。
三、物理實踐活動的形式
1.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可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開設“思維課”,給學生通俗而詳細地講解科學思維知識,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能;二是舉行物理學史報告、討論會,引導學生深入地研究科學發現。
2.科學論文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物理學科論文分為三種形式:一是知識歸納式,即在每章知識學完后及時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以圖表、圖示或線索進行歸類;二是心得體會式,在學期中或學期末指導學生整理知識,寫學習收獲;三是指導學生隨時把學習中的創新性見解整理成文。科學論文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工能力。如我任教初二的三個班時,在學“聲”的一章時正值學校基建繁忙,噪聲對學習的影響比較嚴重。學完這一章后我布置了題為“怎樣減少工地噪聲對教學的影響”的小論文,學生寫作愿望強烈,而且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寫得比較好。
3.科學制作活動
科學制作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制作科技制品,如:開展制作小樂器的活動。有的學生用牛皮紙和可樂罐制成了架子鼓;有的用雪碧瓶和粗沙子做成了砂器;有的用長短不同的廢鋸條做成了編鐘等。
結合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競賽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報名參加競賽。如設計太陽能車或船,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只給學生一塊太陽能電板,其他自己設計,自己創作。具體要求創意設計要有新意,要有車、船的形狀。通過活動,學生在太陽能車、船創意設計比賽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4.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詢
這類活動是以信息收集為主的實踐活動。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在計算機網絡上查找信息資料,參觀博物館,調查、采訪等方式獲取信息,然后整理加工。把這些資料整理、改寫成論文、調查報告等,用學生能聽懂的語言在班級內進行交流。
5.探究性實驗
這類活動能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我們從學科和生活中選擇或設計具有實踐性的探究課題,讓學生采用類似于科學探究的方法主動探究、發現、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實踐活動,選擇課題范圍小,研究和實驗的操作性強。課題來源可以是物理課程標準中的實踐活動參考題,也可以是由教師設計的課題或學生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課題。
四、物理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在物理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學生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必須對具體活動進行指導。在每一次物理實踐活動開始時,教師要講實踐活動形式,內容范圍,研究方法(調查、查詢、搜集資料、實驗等),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寫論文、寫實驗報告,指導學生對活動作總結。教師在物理實踐活動中,逐步教給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捷徑,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邏輯性、靈活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優秀品質。作為基礎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物理學科的特點,遵循認知規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為學生營造創新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創新,為學生開辟“創新之地”,提供“創新之時”,培養和造就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人才。
世界著名創造學專家奧斯本認為“人人都有創造力”。但不是每個人的這種潛力隨時可以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各種途徑的開發和訓練才能變成現實。因此,根據創新教育的特點,在中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物理實踐活動,能切實有效地開發中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陶榕賓.強化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速讀:上旬,2014(3).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