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輝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而解決問題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水平、解決問題教學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問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結合個人教學心得與學習體會,綜合各級教研活動聽課感受、與訪談教師的交流以及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應當關注的幾個方面。
1 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數學課堂“活”起來。新課程教學理念下,重視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富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動畫片、模擬一個真實場景、現實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話故事等等。二年級上冊《月球旅行》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除法、時間、方向與位置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節解決問題綜合課。教材中通過“月球旅行”這一情境,旨在綜合應用前面幾個單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是對知識進行整理,也是在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這一主題情境,與我校學生實際存在這樣幾個不適應:其一是課題叫“月球旅行”,其實涉及到的內容就是游樂場中的幾個場景。而現實生活中的月球上沒有空氣,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樣虛擬的情境,容易讓二年級的學生產生錯覺與誤導。其二是問題的解決只涉及到了運用計算經過時間,乘法與除法的知識,而對于剛剛學過的認識鐘表上的時刻、方向與位置方面的知識沒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較單一,解決的問題比較淺顯,結合我校學生實際,開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潛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現了提出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將已有的信息加工組合,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了有效的解決上述不適應,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充分利用我?,F代信息技術的優質教學資源,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對教材進行了校本化處理,創設“模擬的月球旅行”情境,在連貫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戰性與綜合性的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人類第一次登月的真實資料與模擬的月球旅行相結合,展示模擬的“月球旅行”中的各個景點,“飛船發射場”、“月球村交通地圖”、“月亮城堡”、“游樂園”。每個景點中融入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激起探索問題的欲望。
2 重視解決問題策略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只注重教給學生記類型、套公式,這種教法割斷了應用題之間的聯系,不利于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不是簡單將其作為工具教給學生,而是應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運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導學生按照這種方法有條有理地分析數量間關系。分析數量關系就是分析題中已知條件和已知條件之間、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再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確定正確的算法。學生學會了分析數量關系,遇到各種類型的應用題都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解答,這樣就會逐步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應用題教學中,分析數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核心,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數量關系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法寶”。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币簿褪钦f,在新教材的“解決問題”教學中,并沒有放棄數量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傳統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 應當重視數量關系的分析,適時地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如: 畫圖、實物操作、模擬演示、列表、轉化、簡化、分析法、綜合法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以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經歷對信息的收集、整理、處理的過程,對解題思路的猜想、嘗試、推理的過程,對解題方法的比較、反思、驗證的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另外,還要培養學生通過操作和直觀材料的演示,觀察、分析、比較這些對象,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發現事物的規律。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另外也發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學生在學習解決題時,往往需要借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理解數量關系,找出算法。讓學生結合操作學具或觀察、畫線段圖等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找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這樣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工程問題是小學分數應用題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工程問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抽象單位“1”的過程。
120÷(120÷15+120÷10)=6(分)
90÷(90÷15+90÷10)=6(分)
60÷(60÷15+60÷10)=6(分)
……
為什么“工作總量”不相同,而計算所得的“合作時間”卻相等呢?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在兩人各自工作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兩人的工作效率是隨著工作總量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正比例關系),也就是兩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與工作總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兩人的合作時間不變。進而得出在工作總量未知的情況下仍可以計算出兩人合作時間,即:
1÷(1/15+1/10)=6(分)
通過這樣的驗證過程,對一個具體的數學問題做了抽象化的處理,建立起數學模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生成的過程,真正理解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的。在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為一個科學結論。當然,這樣的推理過程或許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徹底領悟,但是作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僅僅是模仿與記憶,更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從中感受數學的樂趣。
3 注重引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反思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評價反思,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解決問題的幫助和啟示,有利于學生形成穩定的方法意識、策略意識,有利于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內化為個人的數學素養。解決問題中的數學交流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幫助和啟示,如當學生解決問題思維受阻時,可以通過交流讓學生相互啟發、解除困惑;當學生形成了各自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時,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策略;還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課內外發現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生活。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復雜的情境中解讀數學信息,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解決問題過程的體驗和解決問題方法的積淀,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水平,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胡慶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及策略》[J].才智,2015.18
[2]盧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