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娉婷
摘 要:教育標準是教育發展的產物,也是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它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一種基本衡量尺度,同時,它也提供了一種旨在保障和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核心機制。變革課程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既是學校競爭力的核心表現,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必要手段。本文擬從《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項管理職責出發,以課程教學的改革為立足點,提出與學校管理標準中各項內容相契合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課程改革;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基礎教育
教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是教育工作講求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現實舉措。教育標準的制定源于人們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綜合發展水平的高度關注。基礎教育是極其規范的事務,制定和實施標準有助于基礎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①2014年8月,我國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學校管理標準》)是我國教育管理領域第一個關于學校管理的標準。其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核心任務②,也是學生發展的必要前提。下面,筆者將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項管理職責出發,以課程改革為立足點,從課程與教學兩方面解讀學校管理標準中涉及的內容并提出與之相契合的改革方案。
1 建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
何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
首先,課程設置的前提是要對學生的目標發展水平和需要培養的能力有著清楚的認識。為此,嚴格實施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尤為重要,應確保國家課程的全面實施,把儲備足夠的基礎知識看作發揮教育前瞻性與外延性的前提,腳踏實地的跟進教學進度。
其次,實踐活動課程也應當被重視。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探索,實踐活動課程的表現形式日趨多樣化,如: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等。在落實過程中,要以提升教育質量的內涵性為基點,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能力。如今層出不窮的教學方法也助力實踐課的進行,它們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溝通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公民責任感等。
最后,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學校、社區的資源條件,組織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設置正是一個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色所在,在臺灣有很多小學都有這類課程。比如:臺中市太平區中華小學依靠其師資優勢設置了國學、樂器、涂鴉等校本選修課,學校的墻壁上留下了孩子們成長的畫作,一屆屆的學生連續幾次在市朗誦比賽和樂器比賽中拔得頭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帶動了社區中身有所長的居民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給學生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與展示平臺。③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 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
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主體,有著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作為一個學校來說,有升學率等指標來衡量其辦學水平;然而就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也許是一個家庭唯一的期望。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部分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已經由強制實施時期邁進避免學業失敗的時期。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定期開展教學質量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個別化學習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特點,了解其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的開展。這就要求在現有條件下,學校保證一定的師生比,使教師擁有足夠的精力了解自己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受教育主體改進自己的教學。加強同一學科不同教師、及各個學科間的溝通,成立教學質量分析工作坊,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尋找途徑,并在教學進程中不斷調整,選擇適合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
(二)建立基于過程的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統籌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環節,主動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分享個人的信息,增進師生感情,形成師生與家長的聯動紐帶,增強輔導的針對性,體現學校普遍性與訂制性相結合的服務理念。學校應設置相應的教評機制,不只從學業水平、而且從方方面面來考察學生的受益程度和滿意程度,提升教育的服務性,關注教育改革的效益和效果,及時調整教育教學。
(三)合理控制作業量,布置分層作業,創新作業方式。相對于“減負令”對于課業負擔數量上的詳細要求,《學校管理標準》主要側重于作業結構和方式的轉變,這需要學校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制定普遍性的作業標準,融合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對于基礎不同的學生要設置不同的作業要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能力,逐步激發其學習積極性。作業應當朝著“少而精、兼具基礎性和思想性、追求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方向發展,以作為課程的補充,對課程效果進行強化,提升課程的有效性。
(四)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對學生完成課程的情況及時反饋。教育標準須轉換為具體學習任務和評價尺度,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相應的評價體系。目前廣為認可的綜合素質評價摒棄了以成績為全部、忽視完整人格養成的弊端,更加強調學生的縱向比較、自我培養,關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歷程。在落實過程中,應當配備足夠的師資指導學生建立個人的成長檔案,教師和學生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開展學生互評和教師反饋等活動,真實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并將其作為改進教育教學、選擇教學側重點的必要參考。
3 總結
義務教育是國家教育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標準的確立有助于促進學校教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助于促進學校“育人”價值目標的實現,助于劃清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基線”。學校根據發展狀況進行課程改革,能夠督促學生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自身潛能,獲得堅實的知識基礎,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領,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培養一定的公民道德責任感,更好地實現教育培養人的總目標,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朝向內涵式的轉變。
注釋
①錢家榮.基于課程視角深化學校管理標準的落實[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5,(02).
②徐洪權.從國家標準到學校手冊:基于規范管理的內涵發展[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5,(12).
③臺中市太平區中華國小 “校本課程”的設置為筆者交換至臺灣期間校園參訪時所見。
參考文獻
[1]楚江亭.學校管理標準:構建及思考——兼談UNICEF愛生學校標準的主要內容[J].教育科學研究,2008,(11).
[2]楊明,趙凌.德國教育戰略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