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燕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2)
?
基于自組織的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蘇文燕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130022)
摘要:基于自組織理念,利用文獻資料、德爾菲法和AHP方法等,對我國全民健身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對該領域傳統研究的梳理,指出傳統研究中指標體系構建的被組織化傾向,以自組織理念為主導,立足于驅動力類型,從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和協調驅動力3個層面,對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重構,建立了一個包括3個一級指標、多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在內的完整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利用AHP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權重賦值。
關鍵詞: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自組織
從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到2014年國務院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體育人口不斷增長、健身設施增加迅速、國民身體素質顯著改善、群眾體育科學化、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大眾體育事業相比,我國的全民健身還存在著過分依賴政府財政撥款、自身融資能力差、體育人口結構不合理、民眾健身缺乏科學指導等問題。全民健身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系到每一位群眾的切身利益,無論是政府管理者還是普通民眾都希望它能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取得長遠的發展和更加輝煌的成就。因此,建立起能夠科學表征和評價全民健身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就變得十分重要。然而,雖然對全民健身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期研究比較豐富,但傳統研究往往立足于“被組織”理念,強調外部推動力類指標的作用,從而造成全民健身系統真正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弱化。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看,全民健身是個復雜的大系統,體現出自組織的特征,傳統研究從被組織的思路來研究這樣的系統,在處理方法上有失偏頗,而要想真正找到表征這一系統狀態的評價指標體系,就需要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出發,站在系統內部去挖掘系統發展的動力,這才是最為科學的道路。因此,本研究以自組織理論為基礎,立足于體現系統內部的推動力,對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重構,并用AHP方法對各項指標的重要度進行了賦值,以期為全民健身系統的真正可持續發展能力找到更為科學的評價體系。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全民健身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
查閱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和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相關論文,得到初步的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1.2.2德爾菲法
利用德爾菲法咨詢相關專家,重構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2.3層次分析
本研究使用AHP方法對重構的指標體系進行權重賦值,權重值的計算通過軟件yaahp10.1完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傳統研究及其不足
如前所述,全民健身指標體系的研究,一直是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傳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全國全民健身指標體系的研究,這些研究包括謝正陽[1]運用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提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評價指標體系;徐煥新[2]從全民健身體系基本內涵入手,引入群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概念,基本目標及基本特征,提出群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邏輯結構、理論模型及基本框架。二是對區域全民健身指標體系的研究,包括陳錦[3]對“長三角”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發展進行綜合分析,為該地區全民健身發展的組織、管理、實施及效果效益的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陳錦、劉曉瑩[4]還對以“蘇錫常”為代表的蘇南地區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水平展開了初探式研究,構建出了全民健身運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周德書等[5]則以我國環珠江口地區大眾體育組織為例,提出了由5個子系統及反映各子系統功能狀態的監測指標所構成的大眾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三是對城市社區全民健身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包括,李榮日等[6]對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進行了指標體系的完善,最終確定了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王國紅、韓軍生[7、8]分別從上海市和江蘇省的城市社區角度出發,利用不同的方法構建出了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樓蘭萍等[9]以社會評價方法為基礎,構建了體育資源、保障制度、服務、效益4個一級指標在內的社區體育評價指標體系。四是對農村全民健身指標體系的研究,包括周結友[10]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出發點,論述了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群眾體育服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劉曦紅[11]從江西省新農村全民健身視角出發,給出了一個包含9個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的新農村全民健身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張春錦等[12]則從河北省新農村全民健身實際出發,通過綜合考量,擬定了河北省新農村全民健身評價指標體系的各項指標。五是對全民健身條例執行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例如王紅艷[13]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出南京市政府《全民健身條例》執行力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組織管理、條件保障、宣傳力度、執行效果等4項。
通過對傳統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到,此類研究比較繁榮,多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對我們了解全民健身體系的結構、評價其發展狀態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但是,從全民健身系統的復雜大系統本質的角度看來,這些研究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一是指標龐雜不均,強調政府推動、外部投資等“被組織”指標是體系的核心。前人幾乎將所有影響全民健身發展的指標都整合到指標體系之中,雖然能夠全面反映出全民健身的影響要素,但由于指標過多,導致某些不能真實反映發展狀況的指標也混雜其中,而最重要的影響指標得不到凸顯。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被組織的弊端,一味的從被組織的角度進行指標的遴選,如將配合上級體育活動的開展作為指標,如此構建出來的指標體系被組織化傾向嚴重,降低了體系構建的作用和價值。二是過度推崇政府的主導因素,過分注重外在性評價指標。傳統研究主要針對政府的財政投入、法規政策的制定、領導的重視程度、宣傳力度等外在因素進行指標的確立和構建,并沒有對我國全民健身系統的內在自我發展的驅動力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導致系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種構建模式不符合系統的本質特征,不能保證系統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實際上,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全民健身是一個要素眾多,關聯關系復雜的巨系統,它是依靠內部動力在不斷演化的整體,“連動”的系統特質將使其演化表現出明顯的非線性系統行為。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就不應該只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系統的外部推動力上,而是要立足于自組織發展的視角,深入到系統內部,厘清各要素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加大對能夠體現系統自組織能力指標的重視程度。
2.2基于自組織理念的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構
2.2.1指標體系重構的原則
2.2.1.1可持續性原則
全民健身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對全民健身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構,首先就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選取的指標既要能夠客觀、真實、有效地反映出影響系統發展的因素,又要使全民健身系統具備長足發展的動力。如前所述,復雜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來自于系統本身,因而唯有從系統內部著眼,尋求那些能夠凸顯全民健身系統可持續發展內在驅動力的指標,才是本項研究指標體系構建的關鍵點。
2.2.1.2協調性原則
協調性原則指的是,指標體系的重構要保證全民健身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及其與社會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一方面,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一個囊括了眾多子系統的大系統,系統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必須合理開發、優化配置,以發揮最大效用;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的發展又必須和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系統保持協調,所以,依據協調性原則遴選和架構出的指標體系,是表征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可持續發展狀態的重要依據。
2.2.1.3以自組織發展為核心的原則[14]
從傳統上來看,全民健身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過于強調外在力量的推動作用,而忽視系統本身的內在動力,例如政府在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上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弱化了系統自身發展的能力,這顯然并非可持續發展的本義所在。因此,與傳統對外在性評價指標賦予較大權重值的研究不同,本項研究立足于系統的內部力量,更強調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在指標遴選過程中,堅持以自組織發展為核心的原則,降低外部環境類指標的關注度,加大內部驅動力類指標的關注度,而這正是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所在。
2.2.2指標體系重構的方法
根據本項研究的目的,明確了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遴選過程要突出驅動力指標的思路。通過咨詢專家,依據指標體系重構的原則,首先確定了外部驅動力類指標、內部驅動力類指標和協調驅動力類指標3個一級指標,然后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采用5 級評分方法對初步列出的指標進行賦值,回收專家評分后,計算每個指標的平均分值,篩選出平均分值≥4 的指標,作為下一輪的評價指標,經過3輪最后對指標進行刪減和合并,得出最終的指標分類。
2.2.3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2.2.3.1外部驅動力類指標
外部驅動力類指標是影響全民健身發展的環境力量,是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1)政府驅動力指標可以反映全民健身所處的社會地位,是全民健身發展的保障;2)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經濟的支撐,經濟指標影響了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水平,是全民健身發展的基礎;3)社會整體支持力度與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呈現正相關,支持力度越大為事業發展注入的動力就越大,反之亦然;4)社會文化背景也與全民健身存在很大關聯度,文化既是孕育健身意識的沃土,也是民眾改變體育價值觀念進行全民健身的驅動力。因此,外部驅動力類指標應包括政府驅動力指標、經濟驅動力指標、社會驅動力指標和文化驅動力指標。但這些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只有被系統內部機制內化后,才能發揮其作用。
2.2.3.2內部驅動力類指標
內部驅動力類指標是核心,是發揮內部力量的關鍵所在。它反映了系統內在的機制,是系統能否擺脫“被組織”,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內部驅動力不僅擁有外部驅動力無法比擬和超越的強大功能,而且還決定著外部驅動力能否發揮出推動效果。內部驅動力類指標主要包括了人力資源驅動力指標、物力資源驅動力指標、組織建設驅動力指標和體育科技驅動力指標。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人力資源驅動力指標是內部驅動力的核心,它是實現系統自主發展的主導因素;物力資源驅動力指標關系到全民健身系統能否滿足人的健身需求,是系統內部驅動力的保障;而組織建設驅動力指標發揮著總協調的作用,在自組織的模式下,避免了因盲目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內部驅動力的指揮長;體育科技驅動力指標則在內部驅動力中發揮著攻堅的作用,對于自組織的發揮,需要更多科技的支持,是內部驅動力的排頭兵。只有各個內部驅動力類指標相互之間更好地協調配合,才能激發出全民健身系統更大的潛能,從而促進系統的真正可持續發展。
2.2.3.3協調驅動力類指標
協調驅動力類指標是全民健身發展的潤滑劑,是影響本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協調的因素,是共生類指標。它包括了自身協調驅動力、共享協調驅動力和參與協調驅動力3個二級指標。其一,全民健身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各子系統本身良性發展以及各子系統之間和諧共處,才能促進全民健身系統的自身協調;其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同是體育系統的兩大重要子系統,雖然二者性質不同,卻可以共享資源形成相互作用的關系。比如共享人力資源,退役運動員轉化成社會體育指導員,來指導全民健身活動,以此達到共享協調;其三,全民健身系統可以參與到其它系統中,達到參與協調的目的,比如參與到城市管理系統中,全民健身活動場所和健身路徑的修建不僅可以作為管理項目被納入到城市管理中,還可以用來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高民眾的健身意識和身體素質,反過來為優化城市管理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從上述指標分類出發,得出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
2.3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在集成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利用AHP專用軟件yaahp10.1對層次結構模型進行了繪制并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須說明的是,限于篇幅,本研究只列出了一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最終權重賦值結果,對中間環節的判斷矩陣以及權重賦值結果并未一一列出。
表1我國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權重
矩陣一致性比例:0.0176; 對"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權重:1.0000; λmax:3.0183

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外部驅動力類指標內部驅動力類指標協調驅動力類指標WI外部驅動力類指標內部驅動力類指標協調驅動力類指標1.00004.00003.00000.25001.00000.50000.33332.00001.00000.12200.55840.3196

表2 各三級指標的最終權重賦值結果
3結論
3.1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
3.2采用AHP方法,對重構的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賦值,使得評價過程更加清晰化、條理化、數量化。
3.3從以上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三個一級指標中,內部驅動力類指標的權重最大,其次是協調驅動力類指標,最后才是外部驅動力類指標。而在三級指標權重上,體育人口比例、融資能力、社會體育指導員數、全民健身子系統協調發展情況、組織制度等指標的綜合權重值較高,說明這些指標才是驅動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指標。
3.4內部驅動力類指標對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最大,因此為了激發全民健身系統的內在動力,必須使其擺脫“被組織”的束縛,走上“自組織”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謝正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3,34(1):86-93.
[2]徐煥新.全民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指標體系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4):9-13.
[3]陳錦.“長三角”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綜合分析評價體系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5,34(3):5-8.
[4]陳錦,劉曉瑩.蘇錫常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發展水平的研究初探[J].安徽體育科技,2015,36(1):38-43.
[5]周德書,文建傳,藍榮,等.小康社會大眾體育服務體系評價標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0):50-55.
[6]李榮日,肖春霞,楊敏.完善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7):18—30.
[7]王國紅,張文慧. 城市社區體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2):29-32.
[8]韓軍生.江蘇省社區體育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2,2(1):93—113.
[9]樓蘭萍,虞力宏.社區體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5):96-99.
[10]周結友.新農村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5:5-8.
[11]劉曦紅.江西省新農村全民健身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1,27(1):149-151.
[12]張春錦,隗合強,王波.河北省新農村全民健身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12:233—234.
[13]王紅艷.南京市政府《全民健身條例》執行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12(2)107-111 .
[14]邵桂華.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系統動力學研究[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9.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項目: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重點項目(編號:YC2016006)。
作者簡介:蘇文燕(1991-),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6)03-0087-05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SU Wen-yan
(JilinSport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Abstract: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with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 and AHP metho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ational fitnes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research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d organized tendency in previous articles. This paper oriented by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driving type of outer driving, inner driving and coordination driving, has re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ree levels, which includes 3 first level indicators, several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and 48 third level indicators, and finally given weight to the index system by AHP.
Key words:national fit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elf-organiz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