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鋒
摘 要: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掌握課堂知識,并對數學理論進行實踐。教師在對課后作業進行設計時,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層次進行有效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并探索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有效性;方法
當前,教育理念和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課程理念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滲透,傳統的課后作業設計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教學環境,也不適應新時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師應積極對傳統課后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實現課后作業設計的創新。
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教師沿襲傳統的作業設計方法,全班所有學生要完成相同內容的作業,使得作業的層次性得不到凸顯,并且作業的種類較為單一,還有很多內容是從課后輔導材料中抄襲的,無法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自制力差的階段,對于他們喜歡的事物,他們有較高的積極性,但是如果興致不高,他們不僅不會主動完成作業,還會由于自制力差而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從而無法使數學作業發揮應有的作用,進而就會影響他們數學成績的提升。為了能夠改變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困境,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方法實現對課后作業設計方法的創新:
一、采用分層性作業設計方法
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著很明顯的個體差異。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數學知識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學生非常喜歡數學,因此利用課余時間掌握很多數學知識,而有的學生認為數學枯燥無味,勉強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因此,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
題,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在布置作業的時候,C層次的學生
必須完成基本習題,其他習題可以根據個人情況來選做;B層次的
學生應完成基本習題和附加題,其他習題根據個人情況選做;A
層次的學生需完成基本習題、附加題和五星習題。通過這種分層次的作業設計方式,能夠使學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也可以使學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并努力挑戰下一個層次的目標,獲得學習的樂趣。
二、設計探究性的課后作業
探究性的課后作業就是指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通過自我調查、動手操作、合作溝通、數據分析等方法完成數學作業,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并具備數學自學能力。一直以來,教師往往將作業當成鞏固學生知識的工具,而沒有將作業當成能夠帶領學生探究的手段。因此,在設計課后作業的時候,應適當增加探究性的話題,讓學生能夠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并且讓學生學會發掘數學公式、理論背后的含義,并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后習題:“請與媽媽共同去菜市場買菜,并將購買的種
類、數量進行記錄,幫媽媽計算出買菜的全部花費。”在學生做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就會利用乘法將每種菜的數量和單價相乘,并用加法相加,再對商家的折扣使用減法扣除。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鍛煉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三、在課后作業中增加趣味性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能在數學作業中感受到快樂,他們一定會主動進行探索,并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自己對數學的好奇心,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活潑性與魅力,主動走進數學的世界,努力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在課后習題中增強趣味性因素,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數學作業。例如,學習“圓周率”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收集有關數學家祖沖之的資料,進一步感受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和數學大國的歷史。學習“統計圖”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把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飲食習慣制成統計圖,通過調查分析提出相應的意見、建議等。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數學作業,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我們應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對傳統課后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從而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王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有效性研究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4(19):44.
[2]陳必君.初探小學數學課后有效性作業[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9):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