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楓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擺一擺、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多種感覺參與學習,真正體現“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從游戲和學習的關系中,探索在已有的大環境中如何汲取養分和彌補存在的不足,使學生學到更有價值的知識。
關鍵詞:游戲;游戲精神;數學課堂
游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戲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具體的游戲活動,二是抽象的游戲精神。兩者共同構成完整意義的游戲,其中游戲精神是游戲的靈魂和內核,它的核心要素是:自由、自主、體驗、創造。“教學如游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隱喻,是對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將游戲精神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當教學以游戲的精神存在,則是從兒童本體存在的角度,突出了兒童當下現實生活的價值。基于這樣的認知,在省編教材中“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板塊內容,我們選取了“綜合與實踐”這一板塊內容進行研究,原因是這一部分內容有別于其他三個板塊,開發“綜合與實踐”活動題材,更有利于把“玩數學”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促使游戲精神實質在所有課程內容的實施中都能得以更好地體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玩數學”課程的開發與研究進行思考。
一、精選素材,激發游戲熱情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是為生活服務的,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是我們教學中追求的價值取向。因此,要激發學生玩的熱情,就必須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素材。在選擇“玩數學”主題時,盡可能以他們樂于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題材作為數學學習的素材,這些素材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活動,使學習內容更綜合。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就需要打破“教科書是學習內容唯一選擇”的現狀,倡導“綜合”“統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活動主題:(1)現實生活題材;(2)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3)在數學學習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4)適當調整,重組教材內容。
二、構筑平臺,玩轉身邊數學
學習方式更多樣。學習方式直接決定著學習質量。面對不同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兒童個體需要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轉變單一的、他主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兒童的主體意識、能動性與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
既然要將數學教學以“玩數學”的形態呈現,首先要創造好玩的場所和設施。在學校建設中,我們在操場設計了“身邊的尺”“百數格”等設施,同時建造學校“兒童數學館”,從課桌椅到墻面布置都體現出濃濃的數學味,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隨時隨地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數學游戲。
創造了這些外部環境,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選取題材展開教學活動。例如,二年級《校園里的測量活動》一課,結合學校的這些設施,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活動環節,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
案例一:
活動:分小組活動(采用各活動點交叉輪流的方式進行)
1.立定跳遠
(1)量出自己一腳和一步的長度并填寫好。
(2)每位同學跳2~3次,記錄最遠長度。
2.長凳
(1)分別估計長凳的長、寬、高,交流每位學生怎樣估的好方法。
(2)量出長凳的長、寬、高。
3.先估后量
學校操場上百數表的邊長和操場的長、寬大約各是多少?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的,然后再用尺量一量。
4.在健康步道上先練習走均勻步子,再數出自己走10米的步數(反復2~3次)。
(1)估一估:東側跑道的長度,說一說你怎樣估計的。
(2)估一估,量一量教學樓到辦公樓的長度。
玩數學是嚴肅的體驗,玩數學的過程中孩子越專注投入,便越是緊張。游戲中的緊張正是源于游戲中的“嚴肅”。通過分層對比和交流,讓學生的游戲活動從玩的層面上升到認真地運用觀察、對比、交流等數學學習方法,數學游戲體現出數學的味道,也是游戲精神與數學教學的完美結合。
三、邊玩邊學,彰顯游戲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和學習。在課堂中應該讓學生通過動手、思考、實踐,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這將是非常有趣的數學。
筆者根據搶“30”這一傳統游戲,設計了三課時的“玩數學”主題活動課。第一課時根據游戲特點,在玩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對比分析、合作交流,探尋游戲奧秘,總結游戲規則。而后兩課時的教學則側重于彰顯游戲精神的本質,讓學生運用之前游戲獲得的經驗和方法,去探索新游戲中的規律,讓數學學習呈現出自由、自主、體驗、探究、創造的特征。下面是第一課時搶“30”中的活動片段:
案例二:
搶“30”(一)
分組活動,初步體驗。
1.說明活動要求
(1)同桌兩人進行游戲,在規定時間內盡可能多玩幾局。
(2)每局游戲交換先報數的選手,如,第一局甲先報,第二局由乙先報。
(3)將每局雙方報數的情況記錄表格內,表格內不需所有空格都填滿,根據報數情況填寫。(練習紙,提供盡可能多的表格)
■
2.分組活動
教師巡視各組,搜集有代表性的資源。
3.反饋活動效果
(1)統計“先報者輸,后報者贏”的人數(展現他們的報數過程——都是“每次報三個數”)
(2)有沒有先報者贏的情況呢?(評講、查找獲勝策略)
(3)統計后報數獲勝的人數。(再次講評,由學生自己說明失敗原因)
4.總結獲勝策略
因為兩個人每次報數的個數最多為3個,又因為30是3的整倍數,所以這個游戲應該是后報數的人獲勝。但必須做到每次報數的總個數必須是3個,目的是為了每次都能搶到3的倍數。
如果你先報數又想獲勝,那么必須千方百計干擾對方思路,搶到這些3的倍數。
四、多元評價,凸顯育人價值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兒童學習數學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在學習活動中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兒童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兒童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兒童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在數學的世界里,我們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例如,《組合物品的包裝》,我們可以從側重于節約材料的角度考慮,也可以從側重于美觀的角度考慮,還可以從便于攜帶、突出品牌等多種角度綜合考慮包裝問題。
“玩數學”不是簡單地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也不是單純地改變教學環境,更不是設計新奇的數學游戲活動。而是從整體的角度視數學教學為學習內容、資源開發、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以及教學環境等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全方位變革。兒童在不同的場域中,能根據有價值的學習素材,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從事操作實驗、自主探究、大膽猜想、推理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從而獲得整體發展的一種變革,進而讓兒童的數學學習真正實現自由、自主、體驗、探究、創造。
參考文獻:
孫政.數學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J].江蘇教育,2014(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