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興芳
摘 要:課堂教學中,嘗試探究性學習,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中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為主,做到精彩引入。給學生獨立探究發展的平臺,使其對要完成的任務或解決的問題想辦法,查資料,質疑,問難,從而實現探究性學習,學生積極參與了探究過程,知識的生成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滿足,享受到了成功。
關鍵詞:探究性;高效課堂;參與度;協調;發現
為了切實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探究性學習,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習能力,以目標式教學為主線,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既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發現目標,引入情境
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前下發導學案,讓學生自主預習學習內容,經歷知識的探究與生成過程,在自學教材、查閱資料、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將不能理解的知識梳理成條,教師教學中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為主,做到精彩引入。開課引題,目標引領,畫龍點睛,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為探究性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給方法,自主探究
1.操作實踐
對易于操作實踐的教學內容,教師從問題提出—操作驗證—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方面,放手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過程中,不斷反思、反饋,感悟新知,做到觸類旁通、應用自如。
2.實驗探究
對實驗能得出的結論,教師從提出問題—反復實驗—對比發現—歸納整理,引導學生以新知的探究為主線,在實驗中探究、發現中體驗,使其探究熱情與表現展示的愿望,步步實現,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和發展。
3.游戲探究
游戲可以得出的結論,如“可能性”“比賽場次”等內容,教師從問題提出—游戲活動—解決問題—得到結論方面,啟發學生以游戲的方式,引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輕松的游戲活動中得出結論。如,雞兔問題教學,我以游戲的形式,結合學生自己發現,應用得自然熟練,學生高興的樣子著實可愛。
4.猜想探究
提出問題—猜想驗證—探究解決—驗證結論,這種探究性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對問題得先有想法,學生易于接受,在不斷地探究過程中,驗證出了結論,學生學習積極高漲,興趣盎然。
三、合作探究,以學定教
合作小組一般是異質分組,學生在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方面存在差異,只有在合作探究中,不同的思維方式得以整合與修正,甚至提升,加之教師的引導、點撥。在學生思維碰撞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進一步識記抽象的知識,效果更佳。
1.一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探究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然后在小組內有序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以引導為主,不斷調整學生思維的走向,不能放任自由,對學生探究得出的結論,要在小組內、小組間匯報交流,交流展示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能力提升的過程。教師應適時對學生的匯報交流進行激勵性評價,以防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2.挑戰性問題小組探究
教學中的小組合作,首先要分工明確,小組長應具備一定的協調與掌控能力,不能將較難理解的問題,優等生一人說了算,小組成員只是聽聽,對探究的問題一無所知。教師要分層實施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3.得出結論、小組匯報展示
小組在匯報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一種挑戰,沒有經歷探究的學習,就不會有發現。學生得出的結論是表面的,匯報展示中,不具體分工,一人說了算,更是表面現象。教師應掌控學生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激勵評價學生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四、合作探究,參與有度
1.探究有目標
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后,產生我能行、我要行的探究愿望,對要完成的任務或解決的問題想辦法,查資料,質疑,問難,因為探究性學習的欲望,積極參與了探究的過程,知識的生成,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滿足,享受到了成功。
2.自主探究
教學中,教師有意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并獲取結論。教學中采用學生個人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必要的組織、引導、探討、交流和歸納來組織教學活動。
3.放手探究
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體驗和經歷過程,教師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明確分工與協作。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大膽驗證。
五、反思收獲,評價激勵
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善于總結課堂教學的得與失,引導學生反思收獲,反思本節課的感受與體驗。如結課時,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使學生將“知識鞏固”與“應用探究”整合優化,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和應用水平。教師設計自評和互評,評知識的掌握、評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力等,通過評價,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
總之,探究性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交流、展示、匯報的機會與可能,真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這樣的課堂因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而高效!
參考文獻:
孫傳遠.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