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成
摘 要:語文課程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可以加強學生對漢語語言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但是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入調查發(fā)現,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死板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述,對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給予充分的尊重,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理性思考,從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性思考
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育理念進行轉變,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慮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所以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理性思考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擴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需要打破課本教材的限制,在小學語文課程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擴展,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這也是課程教學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語文課程教學活動開展需要承擔的重要責任。
(一)擴展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采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教材并不是開展教學活動唯一的教學資源,教材中的教育內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只是用粉筆和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述,必定不能將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對于課堂教學成效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頤和園》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頤和園的圖片,頤和園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頤和園被外國列強破壞的原因,為學生講述一些歷史故事。這樣的拓展可以使語文課堂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擴展學生的知識層次。還能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將學生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轉變?yōu)閷W生的學習動力。
(二)強化學科之間的聯系
小學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的課程,與自然、思想品德等眾多學科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強化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教師需要很好地把握尺度,這樣才能避免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自然課。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語文課堂知識結構進行優(yōu)化,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成效為目標,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可以學到其他課程的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述《五彩池》這篇課文時,除了要讓學生懂得課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課文中含有的比喻、擬人等眾多修辭手法之外,還需要為學生講解五彩池的產生、所在區(qū)域等,教師需要明確這些內容是在完成課程教學內容之外的知識延伸。
二、課內教學內容與課外閱讀內容相結合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要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僅僅依靠語文課堂是不夠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外閱讀任務,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講述的更多的是基礎性的知識,對于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的理解,這些內容是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吸收課堂內的知識內容,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擴展知識層面,可以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平臺。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熱愛閱讀和寫作的良好習慣。例如,在講某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整理一些閱讀材料,打印后分發(fā)給班級的學生。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對教師分發(fā)的資料進行閱讀,并且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學生對語言素材的積累,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需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理性思考,找尋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眾多不足,應用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教師需要勇于突破課本教材的限制,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緊密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年月行.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J].生物技術世界,2016(2):54-55.
[2]梁銘德.論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J].亞太教育,2016(5):102-10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