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毛忞歆
高校工商管理類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研究①
——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
中南民族大學 毛忞歆
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全國各個民族院校均有開設,畢業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近年來都呈下滑趨勢。本文通過對中南民族大學最近五年畢業的工商管理類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根據現存問題,提出了民族院校基于能力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對策。
民族院校 工商管理類 能力培養
本次調研采用典型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典型調查的對象是2006年~2010年各屆畢業生中曾經擔任過管理學院學生會主席一職的學生。因為他們對于各屆畢業生了解較多,自身能力素質也較高,與同學交往密切。對他們進行訪談,并通過他們來發放問卷。有10位對象接受了深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就業能力、個人在學校提升能力的方式、企業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能力的要求、學校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能力提升的途徑、工商管理類學生培養方案的相關問題、提高工商管理類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式等方面。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編制工商管理類畢業生能力培養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對個人情況、工商管理類學生能力要求及提升方式、工商管理類學生培養方案施行情況、工商管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改革等內容進行調查。
抽樣調查的對象是2006~2010各屆畢業生,每個年級獲得有效樣本50個。抽樣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每個年級找一個聯系人,負責問卷電子版的發放、回收與有效性初審,最后匯總得到250份有效問卷。
2.1 個人情況分析
(1)被試學生性別
本次接受問卷調研的250名畢業生,其中男性136名,占總人數比54.4%;女性114名,占總人數比45.6%。
(2)被試學生年級分布
本次調研按照抽樣要求,每個年級各調研50名以上同學,在聯系人的努力下,2006、2007、2008、2009、2010各個年級選取有效樣本50個。
(3)個人在課外提升能力的方式
調研數據顯示,同學們在課外提升自我能力的方式選擇中,各個選項的頻數與百分比分別為:兼職(189,占75.6%);參加社團活動(202,占80.8%);擔任學生干部(176,占70.4%);書籍(104,占41.6%);技能培訓(133,占53.2%);實踐經歷(151,占60.4%)。
(4)個人就業的優勢
認為自己在就業中的優勢表現頻數與百分比如下:理論知識(150,占60%);執行能力(186,占74.4%);分析能力(168,占67.2%);團隊合作(204,占81.6%);吃苦耐勞(197,占78.8%);抗壓力強(211,占84.4%);其他(26,占10.4%)。
2.2 工商管理類學生能力要求及提升方式
(1)企業在選擇工商管理類大學生時的要求
調研數據顯示,企業在選擇工商管理類大學生時所看重的各方面素質的頻數和百分比如下:專業知識(188,占75.2%);實踐能力(221,占88.4%);心理素質(200,占80%);溝通協調能力(213,占85.2%);團隊合作能力(204,占81.6%);學習能力(198,占79.2%);其他(50,占20%)。
(2)學生適應職場與崗位的關鍵因素
從調研數據來看,工商管理類學生若能迅速適應職場、達到工作崗位要求的關鍵因素頻數與百分比為:工作態度(231,占92.4%);專業技能(201,占80.4%);自身能力(211,占84.4%);人際關系(200,占80%);操作能力(195,占78%)。
(3)適應職場的校園生活方式
調研數據顯示,工商管理類學生認為在校園生活中,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職場的方式有:學習專業課程(168,占67.2%);參加實訓(133,占53.2%);擔任學生干部(179,占71.6%);參與學校各種協會和組織(198,占79.2%);參與各種比賽(155,占62%)。
2.3 工商管理類學生培養方案施行情況
(1)對職業發展最有幫助的課程類別
數據顯示,不同學生對于各類課程喜歡不一,歸因也不一,他們認為對職業發展最有幫助、最實用的一類課的選擇頻數與百分比分別是:基礎平臺課(50,占20%);公共選修課(57,占22.8%);專業必修課(77,占30.8%);專業選修課(66,占26.4%)。
(2)影響學風的主要因素
調研數據顯示,已畢業的工商管理類學生認為當前學風不好,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教風不好(56,占22.4%);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79,占31.6%);課程設置不合理(49,占19.6%);學習動力和興趣不足(66,占26.4%)。
(3)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從調查結果來看,工商管理類學生認為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與社會和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相符程度如下:非常符合(68,占27.2%);比較符合(82,占32.8%);一般(56,占22.4%);不符合(44,占17.6%)。
(4)學校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調研數據顯示,民大工商管理類學生認為通過學校的培養,自己對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如下:很好(79,占31.6%);較好(97,占38.8%);不好(44,占17.6%);很不好(30,占12%)。
(5)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形勢相符性
在被調查的工商管理類學生認為學校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形勢是否相符情況中,選擇的頻數與百分比分別為:是(169,占67.6%);否(81,占32.4%)。
(6)教師教學水平
調研數據顯示,被調研學生回憶曾經授課的教師,認為教師的平均教學水平情況如下:很好(39,占15.6%);較好(105,占42%);一般(90,占36%);不好(16,占6.4%)。
2.4 工商管理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改革途徑
(1)提升工商管理類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
調研結果顯示,要提高工商管理類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培養方案上需要作出相應的改革,其中學生選擇的關鍵環節頻數和百分比為:教學理念(31,占12.4%);專業設置(20,占8%);課程設立(39,占15.6%);教學方式(60,占24%);管理模式(55,占22%);師資隊伍(45,占18%)。
(2)與復合型管理人才相比的能力差距
調研數據顯示,工商管理類學生在對自己和復合型管理人才比較時,發現差距在于:領導力(11,占4.4%);行業經驗(43,占17.2%);創新能力(66,占26.4%);統籌規劃(48,占19.2%);技術技能(34,占13.6%);行動力(21,占8.4%);個性特征(18,占7.2%);其他(9,占3.6%)。
(3)提高工商管理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建議
綜合問卷上各位同學填寫的建議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層面。
第一,課程選擇靈活性。建議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在必修課和基礎課之外,增加實效性強、需求大的選修課的設置比例,并由學生自行選擇課程。
第二,增加實踐課程。建議重視實操,設置一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課程,并將具體案例融入到實踐課程的教學之中。
第三,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建議學校方可以通過與相關企業單位聯合建立相對固定的大學生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及早全面了解一個企業單位的運作及對技能的要求。
第四,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提到需要增加教師的教學熱情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多同學希望能得到老師在管理實踐中的指導。
3.1 以學校定位為核心,構建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定位是指一所學校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辦學方向、辦學特色、角色定位、辦學理想和辦學價值的追求。不同高校承擔的任務、服務功能不同,其定位也有差異。民族院校是要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民族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定位是: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到各民族學生的特點,統籌兼顧,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及民族類等特色學科開發型和創新型人才。民族院校在培養工商管理類學生時,改革過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校定位為核心,構建“三位一體”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定位、地區定位、社會定位的基礎上,綜合使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指導,以加強與民族地區的企業合作,培養集知識、技能、素質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3.2 以能力培養為基礎,整合多元化教學模式
工商管理專業是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工作中尤其側重考察相關能力。民族院校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性不明確,重視程度還不夠,有必要從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上做出改進。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學校應借鑒國內外的教育經驗,優化傳統課程體系,拓寬專業口徑,以調整、改造、重組現有專業為思路,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在課程的設置上打破課堂體系壁壘,重視文、理、工、管相互交叉、滲透,在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課程體系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學,拓寬專業口徑,加大對不同產業經營的學習投入。同時,將通識教育為重心轉向以專業教育、應用教育為重心,加強特色課程的學習,按照特定的方向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行業經驗和統籌規劃能力。面臨現代教學技術發展與學生特性的變化,有必要通過教學方式改革來保障教學效果。針對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互動教學法、興趣教學法及推理教學法等創新手段,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擴充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
3.3 以實踐體驗為支點,建立課程內外整體創新模式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比較成熟,而實踐教學體系則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課堂中應注重學生思維訓練,在課后與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實踐體系。通過將課外實踐活動納入總體培養方案,實行課內外必修學分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學校與地方特色企業合作,使學生在大學四年的教育過程中有機會把所學到的工商管理知識真正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達到提高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的目的。尤其是與民族地區的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為民族地區輸送管理人才,也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創新思維與能力。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讓學生在“挑戰杯”競賽、創業設計大賽、科技作品競賽及其他社團活動中提升創新思維與知識的運用能力。
[1] 楊勝才.民族院校定位:找準位置,方能走對路子[N].中國民族報,2007-5-1.
[2] 余曉鐘,苑霞霞.基于行業適應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7).
[3] 劉友金,廖湘岳,向國成.經管類本科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3).
[4] 劉煥陽,韓延倫.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2(12).
[5] 喬萬敏,邢亮.開放式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視角[J].教育研究,2010(10).
F272.92
A
2096-0298(2016)09(a)-189-02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校績效工資背景下的“校—師—生”三方和諧關系研究”(2014B030);中南民族大學教改項目“文化創意產業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YX12015)。
毛忞歆(1981-),女,江蘇南京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