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古代詩詞,猶如一粒粒熠熠生輝的寶石,在中國文學史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當仁不讓地成為小學教材選編的重要來源。古詩詞的閱讀為學生規范語言的養成,審美能力的培養,道德情操的鍛鑄起了其他題材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讓人尷尬的是,在小學生最不喜歡的文體中,古詩詞名列前茅。究其原因,一是古詩詞創作的年代久遠,遠離學生的生活,二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單調,機械的記憶,繁重的書寫,缺失了學習古詩詞應有的美的享受。近日參加網絡培訓,聆聽專家的講座,結合個人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的思考,談談詩詞教學中要注意的幾點。
一、由此及彼,增加閱讀的寬度
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我們不妨先讓學生喜歡這個人,由此及彼,再喜歡她的詩。
《李清照》篇目不長,六年級的學生三五天即可讀完,讀了這本書,既可對李清照的人生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為理解她的試詞打下厚實的基礎,又可從閱讀其生平事跡方面吸取文化營養,豐盈人生底色,可謂一舉多得。以此例推,在學習其他詩詞時可有計劃地安排閱讀作者傳記。走進作者,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全面深入地理解詩詞,領會意境。
二、由表及里,品味詩詞意象
誦讀詩詞是一種直覺藝術,創作初始就是供人吟唱的。通過誦讀可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更何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們反對機械地讀,有口無心地讀,強調誦讀,通過聲音表情達意,分享詞作者的喜怒哀樂。
叩擊詞眼。文有文眼,詞也有詞眼。《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醉”是詞眼,既表明詞人看到的景色怡人,心情愉快,邊賞邊飲,邊飲邊賞,不知不覺而醉。又因“醉”而“誤”驚起鷗鷺。反復的誦讀,勾勒出畫面:傍晚河面一女子劃船,微醉的神色,盛開的荷花,飛起的水鳥。定格在作者和讀者的心中。叩擊詞眼,能讓我們一錘定音,從而事半功倍。
呈現畫面。課本上根據《如夢令》的意境配上了一幅經典的畫面,讓人遐想連翩,但畢竟只有一幅,我們也可根據詞意豐富和勾勒畫面,用文字描繪畫面,表現自己讀詞后新的意境。還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媒體搜索別人理解的創作畫面。通過別人呈現的畫面和自己想象的對照相映,加深對詞的意境的把握。
三、由點到面,拓展詩教的廣度
李清照《如夢令》教學實踐,取得超出預料的教學效果。在那段時間,孩子閱讀了《李清照》這本書后,談資全是李清照。談她的人,談她的事,談她的詩,津津樂道于她的種種軼聞趣事,閱讀興趣大增。李清照寫的詞有的同學能背七、八首,說起詞義詞境、典故也如數家珍。
由此我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引導孩子走進宋代另一位大家——蘇軾。如法炮制,讓學生閱讀蘇軾傳記,領略這位千古一遇的天才人生。讓學生重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被安排在小語教材中,以文包詩的形式出現)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并精選蘇軾的另一首經典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兩首詞雖表達的是相近主題,思念兄弟,思念亡妻。但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積極向上,豁達開朗;一個癡情如水,哀婉感人。拓展閱讀蘇軾的傳記,拉近與這位才子的時空距離,對比閱讀,領會這位才子豐富細膩的情感。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認識了能呼吸有溫度多姿多彩的蘇軾,我們的人生因為這樣的學習而顯得飽滿。
這樣的閱讀形式還可以拓展到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柳宗元的《江雪》、王士楨的《題秋江獨釣圖》,同樣寫釣魚,但作者的情懷不同,表現的意境不同,展示的畫面有別。
四、由“受”到“授”,提高學習詩教能力
(1)激發興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每一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師能從學生好奇處入手精心設計導入課題,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意思”,古詩的內容“有味”,從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后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2)培養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培養學生自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洪澤縣在教育教學上正在推進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根據導學案讓學生預習,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和感情基調。古詩語言精煉、含蓄、優美,首先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借助課文中的注釋或查字典,讀準字音,了解字義,從而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古詩的學習將不再有為難情緒,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要不斷探索教學國學的新途徑,激發孩子學習國學的濃厚興趣,夯實孩子們的童子功,豐盈孩子們生命的底色,讓國學的光輝璀璨奪目。
(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東雙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