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秋月,許昌勇
(1.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4;2.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
?
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研究分析
倪秋月1,許昌勇2
(1.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4;2.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
1.1研究對象
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和策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博論文網、萬方數據庫等電子圖書館,搜集、整理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本文將徐匯區5所高校的學生、教師和相關領域專家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其中,包括上海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音樂學院5所高校的150名學生,30名教師以及10名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和專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5所高校的體育教師30人,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分別選取5所高校的非體育專業本科生150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包括大一學生43人,大二學生41人,大三學生36人和大四學生30人。
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軟件對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和策略進行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采用歸納、演繹、類比、綜合等邏輯分析方法對所得的各類信息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與研究。
2.1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認知程度
2.1.1 高校師生對戶外拓展訓練了解程度 對任何事物的嘗試和把握都是從認識開始的,離開了認識就談不上參與和實施。在被調查的28名教師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戶外拓展訓練的人數分別為5人和11人,占總數的17.86%和39.29%;一般性了解的人數也有8人,占總數的28.57%;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數共計4人,僅占總數的14.29%;這說明教師對戶外拓展訓練的了解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而在被調查的138名學生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戶外拓展訓練的人數分別為47人和41人,占總數的34.06%和29.71%;一般性了解的人數也有21人,占總數的15.22%;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數共計31人,占總數的22.46%;數據顯示,戶外拓展訓練對于學生來說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有將近77%的學生對戶外拓展訓練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將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2.1.2 高校教師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預測 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預測是影響戶外拓展訓練課程設置的重要參考指標,良好的課程的發展前景是戶外拓展訓練課程設置和開發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僅調查教師和專家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的前景預測,由于學生的知識面、社會閱歷、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局限性,暫時不將學生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預測考慮在內。從調查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被調查的28名教師中,有25名教師認為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占調查總數的85.71%;還有4名教師認為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一般,占14.29%;沒有教師認為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不好或者沒有前景;從以上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預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他們都認為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較好。
2.2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設計研究
2.2.1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 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因此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預期和要求,也是體育課程設置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調查了教師和學生對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的認識,將學生與教師的目標相結合,有利于促進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的實施。根據圖1數據顯示,分別有86%和92%的教師和學生選擇了社會適應
目標,并且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選擇比例也較高,分別為82% 和87%;而教師和學生對運動技能的選擇普遍較少,分別為29%和24%;從數據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和學生對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的認識趨于一致,以運動參與作為基本的著眼點,在課程中著重強調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重要作用,對運動技能沒有過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選擇和設置體育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的內容、方法和手段時,應注意強調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發展。
2.2.2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內容 戶外拓展訓練課程項目繁多,形式多樣,但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及環境、氣候、場地設施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將可供選擇的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分為場地課程、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3類。本研究分別調查了教師和學生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的偏好。其中,教師和學生對場地課程的選擇比例較大,分別為82%和65%,這主要是考慮到場地設施的制約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在對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的選擇上,教師和學生呈現的差異較大,學生對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的選擇比例分別為34%和54%,遠遠高出教師的選擇比例。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感覺較為新穎、奇特,參與的興趣較高;而教師考慮到客觀因素的制約性,建議對這2門課程的設置比例不宜過大,建議課程的設置還是以場地課程為主,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為輔。
2.2.3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組織形式 參考其他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組織形式可以分為4類:以班級為單位自由組合、以院、系為單位隨機組合、以專業為單位自由組合和全校范圍內隨機組合。調查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普遍贊同以全校范圍內隨機組合的形式組織和實施高效戶外拓展課程,尤其是有93%的學生贊同這種組織形式。
這種情況說明,以班級、專業為單位的傳統組織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求,這種全校范圍內隨機組合的形式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可以滿足學生擴大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的訴求。在以院、系為單位隨機組合的選擇方面,教師和學生選擇比例分別為50%和21%。這表明,教師還是更傾向于這種易于組織和開展的傳統教學形式。因此,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組織形式可以以全校范圍內隨機組合的形式為主,以院、系為單位隨機組合形式為輔。
2.2.4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評價方法 課程評價是反映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是否實現課程目標,完成課程任務,以及課程教學的總體效果的重要步驟。對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的評價可以采取3種方式: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定。本研究分別對教師、學生和專家的調查和分析指出,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方式受到教師、學生和專家的一致認可。其中教師、學生和專家對學生自評的勾選比例分別為25%、34%和30%而對學生互評的勾選比例分別為46%、84%和50%;對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的評價,有21%教師認為應該適當采取教師評定的方法,而僅有12%和20%的學生和專家建議以教師評定的方法為主。從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僅僅以教師評定方法對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進行評價已經不太恰當和合適,在課程評價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比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并適當保留教師評價的比例,以保證課程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圖1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
3.1結論
3.1.1 戶外拓展訓練不同于傳統的體育活動,具有綜合活動性、挑戰極限性、高峰體驗性和集體協作性,在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培養溝通協作和團隊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效果。通過調查可以得出:將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具體體現在師生對戶外拓展訓練的參與程度、了解程度、興趣程度、課程設置意愿以及教師和專家對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發展前景預測等方面。
3.1.2 在師生對戶外拓展訓練的參與程度方面,大部分的學生都參與過戶外拓展訓練,對戶外拓展訓練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有一定了解和體驗,也有部分教師參與過戶外拓展訓練。
3.1.3 在師生對戶外拓展訓練了解程度方面,教師對戶外拓展訓練的了解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戶外拓展訓練對于學生來說,也并不是完全
陌生的,有將近77%的學生對戶外拓展訓練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將戶外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2建議
3.2.1 根據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在選擇和設置體育戶外拓展訓練課程的內容、方法和手段時,應該以運動參與作為基本的著眼點,在課程中著重強調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重要作用,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發展。
3.2.2 戶外拓展訓練課程項目繁多,形式多樣,在選擇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教學內容時,應該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到環境、氣候、場地設施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課程的設置以場地課程為主,水上課程和野外課程為輔。
參考文獻:
[1]嚴辰松.定量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桂忠,邱世亮,賈龍,等.高校體育專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探索[J].體育學刊,2008,15(2):53-56.
[3]錢永健.拓展訓練[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7-123-03
收稿日期:2016-06-11
作者簡介:倪秋月(1989~),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