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卷_首
實施綠色評價 激發學習動力
——基于課標的學業質量綠色評價研究報告
■周俊
本文著重從學習動力方面分析學生現狀,試圖通過實施綠色評價三大策略,即樂于學習投入的評價策略、激發學習動機的評價策略和增強學習自信的評價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學習。
綠色評價學習動力學習投入學習動機學習自信微成長
主持人語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綠色評價傳送的生命氣息是什么?一句話,那就是幸福。實施綠色評價的目的就是促進生命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幸福教育。本期就讓我們一起聚焦“綠色評價”。
當前,初中階段學業質量評價存在諸多問題,如“重考試分數輕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重最終結果輕進步和努力程度”等。為改變這種單一、片面、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的評價方式,筆者所在學校以課標為基準,開展了學業質量綠色評價研究,以有效落實課改要求和課程目標。所謂學業質量綠色評價,是指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多種發展性評價理論,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不斷發展的評價活動。實施綠色評價,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的課標要求,做到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現狀,著力解決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發現自我,成就自我,完善自我,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幸福生活、健康成長。本文著重從學習動力方面分析學生現狀,試圖通過實施綠色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學習,以不斷提高學業質量。
上海閔行區學業質量分析系統將“學生學習動力”分為“學習投入度”“學習自信”“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四個維度。2014年6月,筆者所在學校對538名八年級學生進行了該項目的網上問卷調查,現進行舉例分析。
1.學習投入度。
從“學習投入度”維度來看,調查數據說明,51.02%的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度較好,28.57%的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度一般,同時還有20.41%的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度較差。
2.學習自信。
在“學習自信”維度中,如關于“我現在成績不太好,但是我相信以后成績會好的。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主觀上,大多數學生相信自己會改變現狀,但還有8.16%的學生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關于“在課堂上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34.69%的學生自信心強或較強,敢于表達,但還有40.82%的學生不敢表達,其自信心嚴重缺失。
3.學習動機。
在“學習動機”維度中,如關于“我喜歡學習,因為在學習中能產生成就感。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46.94%的學生喜歡學習,而24.49%的學生不太喜歡學習。關于“我覺得,我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還是有理想、有追求、有夢想的。
4.學習興趣。
在“學習興趣”維度中,如關于“我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42.86%的學生認為學習有趣,而22.44%的學生認為學習無趣。關于“我在聽課時,常常會分心,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以下選項最能反映你的實際情況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57.14%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上課,但還有22.45%的學生上課時容易分心,學習投入度差。
整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教師可從學習投入度、學習自信、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四個維度進行診斷,圍繞“蘇式教學、靈動課堂、幸福教育”,在“學習、研究、反思、提高”中通過改進教師的教,不斷激發學生的動力,促進學生的學習。
1.樂于學習投入的評價策略。
學習投入理論提出,學習投入包括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所謂行為投入就是指個體參加在校期間的學業或非學業活動的高度卷入。情感投入指面向學業任務或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及對學校的歸屬感。認知投入包括學生在學習時使用的認知策略和心理資源的高度卷入。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很多,如學校的課程設置、文化特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家庭的氛圍與家長期待,同學關系以及個人的發展目標等。
例如,脫口而出的“主科與副科”現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校長、教師的觀念中,有些家長只重視中考課程的功利性,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投入度,甚至有些學生會將副科當作“休息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培根在《論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因此,綠色評價應關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對學生的促進作用,要建立鼓勵學生“上好每一節課,學好每一門課程”的評價指標,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所有課程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優秀的學習品質。
學校可以按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如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社區服務、實踐活動)來實施綠色評價。基礎性課程可分等級,按進步程度進行評價,拓展性課程可按參與情況與活動成效進行評價。此外,在組織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使學生樂于投入學習,不斷加大課程學習的行為投入(如學習注意力集中,愿意付出努力,無問題行為發生)、情感投入(如對學習有強烈的興趣和熱情,不感到焦慮、厭倦和氣憤)和認知投入(如能使用多種學習策略,能積極地進行自我調整)。
2.激發學習動機的評價策略。
所謂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并指引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目標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人具有社會性,除了基本需求外,還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讓學生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步實現自己的價值,促進學生成就感不斷提升。
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也顯示,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明顯不同。“聽講”方式,學習效果最差,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其次是“閱讀”方式,可以保留10%;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示范”方式,可以記住30%;“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效果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因此,實施綠色評價,可以結合多種評價方式,不但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也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同時,不但要重視結果性評價,還要重視過程性評價。
如“問題學習卡”評價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實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記錄自己發現的問題,并跟蹤自己的學習狀況,如,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如果已解決,那么解決方式是怎樣的?是經過自主學習解決的,還是在老師、同學或其他人的幫助下解決的?如果沒解決,可以尋求哪些人的幫助,自己、老師、同學或其他人?采取哪些方式,查閱資料、實驗、調查、測量或觀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記錄其他同學或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且以相同的程序進行觀察、分析與評價。“問題學習卡”評價方式,為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甚至家長與學生之間開展評價建立了良好的平臺。總之,通過建構綠色評價機制,建設團隊文化,熔鑄團隊精神,在“與書交友,與人交友,與大自然交友”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分享,在此過程中體驗快樂、激發動機。
3.增強學習自信的評價策略。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評價所形成的穩定的內心體驗,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能激勵人們積極行動,追求一定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實現自認為可達到的成就。自信心是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動力基礎,更是良好人格品質的核心”。確實,自信的人善于自我肯定,自我鼓勵,即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能微笑著面對。與自卑的人相比,自信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在探索綠色評價、蘇式教學、靈動課堂、幸福教育的過程中,實施“ETPS”教育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所謂“ETPS”,E:ENCOURAGE(鼓勵),T:TRUST(信任),P:PROGRESS(進步),S:SUCCEED(成功)。E——鼓勵學生取得成功;T——相信學生能夠成功,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走向成功的前提;P——進步能讓學生嘗試成功,體驗快樂,這種快樂又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追求成功的渴望,促使學生自己去爭取成功——S。皮格馬利翁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期望對學生的成長有明顯影響。因此,實施綠色評價,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要勇于創造機會讓學生發展并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要樂于搭建平臺讓學生留下“成長的足跡”,以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激發學生的成功愿望,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從而進入層層提升的良性循環(如下圖)。
如“微成長”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觀察”“微閱讀”“微實驗”“微創新”“微服務”等“微行動”,積累自己的點滴進步;利用照片、視頻、文字等方式將這些“微行動”記錄下來,見證自己的點滴成長。大家都知道,從“1”到“1.01”或“0.99”,變化是極其微小的,但是“1.01的365次方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差距就明顯了。這啟示我們,假如初一入學的第一天為“1”,那么,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后,三年后,甚至更久之后,學生的收獲就完全不同了。關注微成長,讓學生體驗進步,享受成功,樹立自信,幸福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也許,這正是實施綠色評價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生物特級教師,江蘇省常熟市孝友中學副校長)
觀點鏈接
走向整合的評價:評價與學習的三維視角
美國國家評價、標準及學生考試研究中心主任Herman教授基于對評價與學習二者關系的整體思考,提出了系統地理解評價的理想模型。
遵照該模型,Herman教授認為好的教師應該做到:評價始于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對評價的管理聚焦于那些與學習目標相關之處;教師對評價做出解釋——學生的反應或成績,是為了理解學生做得有多好,也是為了利用這些解釋來促進教學。除了利用評價結果促進后續教學外,好的評價還應該具有以下特征:評價與學習目標保持很好的匹配;能引出學生給出符合學業預期的回答;總結出恰當的評分機制,以可靠地解釋學生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反應(回答);為后續的教學改進行動提供較高信度和效度的證據。
為了更好地說明評價與學習之間的關系,Herman教授提出了評價的三個維度,即關于學習的評價(Of the learning)、為了學習的評價(For the learning)、作為學習的評價(As the learning)。其中,關于學習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習得了什么”。為了學習的評價則關注“在后續教學與學習進程中如何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這兩者盡管都關注學習,但卻屬于來自決策者、管理者、教師的外部評價。而作為學習的評價則把學生置于學習與評價的中心。
基于對三種不同功能和定位的評價的理解,Herman教授提出了如何把三種評價貫穿于各種具體類型的評價活動中。并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辯證關系作了梳理。Herman教授認為,在關于學習的評價中,所測的就是所教的;在為了學習的評價中,所教的就是所測的。在這兩種情形中,評價都應該是同步的,而且要關注于未來需要學生掌握的能力。
(張雨強,《基礎教育課程》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