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李 勤,歐陽志萍,朱登科(湘南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我國私人教練培養模式與培訓市場的研究
楊 斌,李 勤,歐陽志萍,朱登科
(湘南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健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健身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內私人教練的服務發展較國外晚,至今才十多年歷史。大致在2001年,“上海金吉姆”率先以健身俱樂部的形式推出私人教練服務。在“中體倍力”和“青鳥健身”健身俱樂部的大力宣傳和推廣下,私人教練被社會廣泛認同,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國內還沒有將私人教練的職業標準與職業規范列入“國家職業標準目錄”。
私人教練培訓、私教認證與培訓市場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健身產業對健身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培養體育職業人才的目的,推動了健身服務業的發展。在我國私教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之初和未完善之前,培訓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健身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空白,對促進我國體育職業的認證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私教培訓、私教認證、培訓市場將作為體育人力資源開發的主營項目。筆者就目前市場私教培養模式、認證、培訓市場3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旨在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健身市場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我國私人教練培養模式與培訓市場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獲得相關培訓機構的資料信息,通過中國知網、維普等多種渠道查閱國內外有關私教認證、培訓等相關文獻。
1.2.2 訪談法
采用電話與實地考察方式等對我國25所職業資格認證機構與58所培訓機構進行訪談,獲取培訓、認證相關信息。
2.1 私人教練的定義
私人教練(Personal Trainer)簡稱私教(PT)是指在健身俱樂部中進行一對一有償指導的、提供專業化健身服務的健身教練。相對于健身教練,私人教練是眾多教練中的一種,相比其他教練具有更強的專業性,主要根據會員體質、體能狀況,同時考慮到會員的需求與健身目標,制訂專業級、個性化的健身處方,以安全、規范、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幫助會員達到身心健康的健身目的。
2.2 私人教練培訓機構整體分析
2.2.1 私人教練培訓機構的分類與數量統計
目前,我國健身教練培訓認證機構眾多。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底多達近70家,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私人教練培訓”網頁顯示有600多萬左右。從整體上來看,這些培訓機構大致可以分為5種類型:(1)中國健美協會私人教練培訓。中國健美協會(CBBA)私人教練培訓是我國唯一由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認定的機構,隸屬國家體育總局。(2)帶有國際性質的體育培訓機構。如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簡稱亞洲體適能(AASFP)、澳洲體適能、韋德健身等,主要是國際上一些健身健美組織在我國開設的培訓機構,此類機構直接向國外主管機構負責。(3)社會私營健身培訓企業,在調查中占有較大數量,通常由個人和團體開設,如瑞星健身學院、吉成訓練營(由錢吉成與楊新民創辦)。這類總體上培訓規模小、流動性大,多通過網絡、雜志宣傳。(4)健身企業內部培訓,指某些大型健身企業組織的私人教練培訓,完成規定的培訓內容后,可以在該企業就職。另外還包括企業就提高自身軟實力,對工作人員進行再培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5)校企合作培養,教練的流動性較大,健身企業需不斷地引進新的員工,與當地院校合作進行培養,此類培訓無任何認證,多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表1)
2.2.2 培訓模式及認證形式概述
在調查的58家培訓機構中,僅有中國健美協會一家在私人教練培訓機構設置了門檻,規定必須獲得國家級或一級健身指導員2年以上才能參加培訓。其余培訓機構未設置任何要求,幾乎所有考察過的社會民營性質的私人教練培訓機構都打著“零基礎”“100%通過”“安排就業”的旗號。從實質上看,都以獲取利益為目的。私人教練職責為會員提供專業化指導,此類培訓機構均為批量式生產,造成了后期私人教練服務質量的下降、會員預期健身目的達不到等現狀。這類培訓機構總體特點為:無門檻、100%通過率、考核不嚴、證書“級別高”。這類機構所頒發的證書多為“××國際高級私教”“專業私人教練”等,證書上各種國際機構、××協會認可公章、簽名等,此類不負責任的培訓與認證方式將會嚴重影響健身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2.3 師資情況
調查顯示,每期學員培訓課程中,培訓機構通常會安排2~4名培訓師,有些培訓企業僅有1名。師資隊伍的組成復雜,一般會有1名核心培訓人員,直屬于某認證機構或培訓機構,其他成員則是從各處抽取,一般為高校教師或健身俱樂部的教練,并冠以很高的頭銜。師資力量是培訓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訓機構的核心。中國健美協會的培訓師主要由高校教師、國家健美隊教練、高水平運動員組成,主要涉及運動醫學、運動營養學、康復學等多個領域。由國家行政干預,此協會師資水平整體較高、師資較為穩定。國際型私教培訓機構師資一般由健身房管理人員、知名教練、機構自身培訓師組成。同時也存在掛牌現象,打著某某品牌的旗號進行招生,然后由該機構發證,獲取提成。他們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學歷高”“頭銜多”“有海外培訓經歷”。這其中的宣傳是否具有欺騙性,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查。民營性質的私人教練培訓一般由當地所在健身房教練及管理人員構成,他們的特征是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水平、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如海南三亞的“吉成健身俱樂部”錢吉成、楊新民教練,都為世界健美冠軍、全國冠軍。此類收費較高,但基礎理論教學幾乎為零。健身房內部培訓的師資一般為該企業管理人員與教練員,主要以銷售與服務為導向,傾向于經驗的傳授。總體而言,各機構安排的培訓導師多則3~5名,少則1名,為了控制成本,多為臨時招聘,與實際宣傳的內容差距較大。
2.2.4 收費情況
目前,我國私教培訓費普遍較高,通常私人教練培訓課程由多種課程組成,必須學完規定的課程后才能申請進行考核,每門課程的收費在幾百到上千元人民幣不等。通過調查發現,各培訓機構在對健身私人教練培訓費多在2800~8000元人民幣,有的甚至更多。很多培訓機構在宣傳中應用了套餐式的銷售模式,如捆綁銷售,幾門課程合計多少錢等,還有很多私人教練培訓機構所認證的“私人教練證書”并非終身制,一般為2~3年,還需跟進式培訓,否則,將取消教練證書認證資格。另外,如果想要獲得更高級別的資格證書還需重新繳費,參加其他課程的培訓,隨著層次的增高,收費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2.2.5 私人教練培訓課程設置
私人教練在工作過程中應用到的課程包括:體適能理論、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鍛煉的安全性和損傷預防、運動生物力學、抗阻力訓練原則及實踐、健康體適能評價、訓練原則及運動處方設計、特殊人群運動處方、溝通、銷售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各個培訓機構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選用各不相同。然而課程設置及教材選用是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對上述調查的培訓機構統計發現,每期培訓時間多為3~7天,最多的1個月,最少的2天。就連我國中級社會健身指導員證的培訓也就7天,在培訓的質量上很難保證。課時數一般為20~60課時,而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僅運動解剖學一門課程就為68課時。高昂的學費、集中時間段進行培訓,而且講解得不系統。如澳洲體適能學院在就進行私人教練培訓的時間為57課時(40min/課時),內容涉及運動生理學、解剖學、健身器材使用、教學禮儀等,在較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多門課程的教學,都只能提及到某些知識點,學員在短時間內很難掌握。教材選用方面,在調查的58家培訓機構中,國際性的培訓機構教材多為國外翻譯過來的,如韋德私教培訓教材為《韋德健美法》,內容多為訓練方面知識,生物力學、營養學、生理學等均無涉及,其余培訓機構所用教材多為教師準備的課件、自行用A4紙打印的資料,更有一些僅為訓練實踐教學,理論知識幾乎不涉及(社會民間培訓機構)。

表1 私人教練代表性培訓機構類型與數量統計
2.2.6 用人企業情況反饋
目前,研究私人教練生活質量與工作服務情況的文章較多,均提及私教流動性大、工資低。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私教工作能力差、服務跟不上、知識化程度低。雖然目前培訓市場大、培訓科目多,但培訓質量卻不高。健身企業主要傾向于選用認知度較高的機構培訓的人員,如中國健美協會、亞洲體適能、韋德等幾家知名度較高的機構所培訓的教練。但出于對教練流動性大的考慮,有時又不得不用其他機構所培訓的教練,所以眾多原因造成了私教服務質量不高、會員滿意度差等情況。
2.3 培訓市場情況
2.3.1 培訓市場整體混亂
本文調查的58家培訓機構,在2015年6月再次對部分培訓機構進行訪問時,有7家培訓機構網頁已經無法顯示,電話也處于停機或無法接通狀態。經業內人士介紹,類似情況時有發生,說明這家培訓機構已經處于倒閉狀態,或者已經更名,換地點繼續進行培訓。國際性配型機構同樣具有一定的欺騙性,認證時間為2~3年,如不繼續培訓,則證書將被取消。還有些健身培訓機構與健身企業進行合作,如果想進入該健身企業就職,就必須在該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健身企業獲得相應的分成。
2.3.2 培訓質量參次不齊
作為培訓企業,應以培訓質量作為生存的關鍵,不同的培訓機構在課程設置都有所不同,培訓內容千差萬別。他們都將重點放在健身設備使用上,其他類似于營養學、康復學等學科很少涉及。他們培訓的目的多放在暴力斂財上,而不是在市場上長久生存下去。目前,健身企業從業人員呈現低齡化、學歷低、服務質量差、入職門檻低等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不合格的培訓行業抑制了健身行業的發展。
2.3.3 宣傳信息作假
私人教練培訓機構虛假信息表現在多個面,其中主要為:培訓師資作假、虛假宣傳師資力量、冠以某些知名頭銜。機構名稱虛構,很多培訓機構借助某些國際知名培訓機構或組織認證旗號進行虛假宣傳;課程設置作假,同一家機構,在課程設置相同的情況下,所頒發的證書不同,如精英私人教練、高級私人教練等,還有些預先宣傳的課程,在培訓過程中并無開設等。
我國私人教練的培訓機構包括:健身企業內部培養、民辦私人教練培訓機構、中國健美協會私人教練培訓(CBBA)、國際聯合培訓、校企合作培養等。我國私人教練培養現狀為:局面混亂、培訓速度快、質量參差不齊、培訓虛假信息泛濫等,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培養模式與社會人才需求對接能力差、相關制度建設滯后于市場發展等原因引起。應從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開設私人教練相關課程、國家行政干預私人教練認證體系、強化社會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進行。
[1] 蔣曉旭.完善中國職業資格認證與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27(2):63-65.
[2] 李亞軍.職業資格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2):10-11.
[3] 史曙生.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私人教練職場競爭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124-126.
G811.34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2-120-03
2016-01-14
楊斌(1986 ~),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