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梅(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370)
同課異構教研模式在中職體育課教學中的運用
楊敏梅
(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370)
在我國,同課異構法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已得到廣泛運用,但在中職體育教學中,較少人去探討和運用。同課異構法改變了傳統的集體備課的方式,取長補短,最大程度地優化了教學方案,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有較好的借鑒和推廣意義。
“同課異構”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的校本教研形式,它一般由教研組內的2名或2名以上的教師執教同一內容,各自設計不同教案,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教學實施。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構思、設計、實施等,即采用“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探索最為適合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優化調整教學內容等。
我們認為“同課異構”中的“異構”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通過不同的教師上同一內容的課,通過觀察、訪談和教學效果分析等,找出優缺點,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更好地把握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更好地了解適合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情景、發現平時教學中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方式等,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同課異構在體育課中的運用主要是采用多人同課異構的方式,即對于相同的課程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思路、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實施,然后根據實施效果,對教學方案進行研討,取長補短,同課異構教研模式的步驟:選定教學項目-設計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分析教學效果-形成最佳教學方案。下面以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一年級一單元的籃球教學為例,一單元總共5次課,共10節。
在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一年級的體育教學中,有3名體育老師參與同課異構教學實驗。3名教師,采用不同的設計思路完成設計方案,然后進行教學實施。我們確定本次同課異構教學實驗的目標是:通過實驗,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型進行梳理、總結、規范、創新,在后續的教學中予以實施,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最后根據3個實驗班的教學效果,進行集體分析研討,取長補短,形成一份最佳的教學方案。在籃球課教學中,我們要達成3個主要的目標:一是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二是掌握籃球的基本技能;三是培養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在實現其他目標的同時,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興趣,針對“培養興趣”這一共同目標,采用3種不同的課堂教學途徑,第一種是“難度途徑”,即“掌握較高難度的技能-感受成就感-形成興趣”;第二種是“熟練度途徑”,即“強化中等難度技能的熟練度-激發再提高的欲望-形成興趣”;第三種是“活動途徑”即“多組織課內趣味活動-增強快樂感-形成興趣”。
通過3種途徑的實驗探索,在對考核結果分析和學生訪談,方案二在學生技能掌握方面要比方案一和三更加有效;在學生興趣培養方面,方案三要比方案一和二的效果更加明顯。所以我們最終總結出用于教學實施的課堂教學主線,該主線以“活動途徑”為主,融入“熟練度途徑”的部分做法,即“較為熟練地掌握中等難度技能,同時多組織課內趣味活動-讓學生‘玩得比較好’,提升快樂感,-形成興趣”。我們在對3份教學方案“合并修正”的基礎上得到了“籃球課”的最佳教學方案(方案四)。見表1~表4。
學校將以方案四為教學藍本,在其他班級組織教學實施活動,并根據教學手段等的更新和發展,逐漸完善教學方案,統一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規范教學行為,使之具有更強的適用性和指導性。除了對整個教學方案進行同課異構,還可以對一次課進行同課異構或對重點的教學內容進行同課異構。

表1 方案一

表2 方案二

表3 方案三

表4 方案四
同課異構改變了學校體育教研組一直以來單一的集體備課形式,讓全體教師參與同課異構實驗,教師之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優化教學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快速發展。同課異構教研模式對中職體育課教學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在中職體育教研中大力推廣。
G807.3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2-069-02
2015-12-30
楊敏梅(1980 ~),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