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業(三門縣健跳中學)
基于課程標準下對初中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認識
陳立業
(三門縣健跳中學)
新課標要求初中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即學習過程評價。數學作為初中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探究合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利用學習過程評價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尋找學習中的不足與問題,明確學生的學習重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瓶頸,從而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提升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課程標準;初中數學;學習過程;評價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過程評價內容往往過于單一,多數情況下是以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雖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評價結果的誤差范圍相對較大,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和真實。隨著教育改革優化,傳統的單一標準評價模式顯然不符合現代學生教育教學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引入學習過程評價方法,將學生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都納入評價體系當中,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性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不同的分類條件,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內容也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制定學習過程評價標準時,一方面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表現情況,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之間存在的差異。由于學生間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因此學校過程評價也要在堅持“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上進行靈活變通。總之,數學學習過程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測評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應用能力。
1.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程度的評價
對于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程度的評價,主要以下幾個方面作為評價標準:首先是學生課前準備程度是否充分,是否按照教師要求做過課前預習;其次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認真聽講,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能夠根據課堂所學知識進行解答。探究性數學問題是否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商量和探討,是否積極分享自己對于問題是否的見解等;再次是教師講課過程中學生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與其他同學交頭接耳等問題;最后是是否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任務。
2.合作交流意識與能力的評價
初中數學與其他基礎性學科相比,對于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團隊交流能力要求更高。事實上,通過課堂分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能夠極大程度上降低數學的困難程度。因此,數學課堂上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和互動探究能力成為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重要標準。其主要評價依據有:學生對于教師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積極的與其他同學進行意見交換;成績較好、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學生是否積極主動的幫助其他小組成員進行問題分析和經驗分享;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同學是否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交流中來,有沒有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向其他同學請教等。在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小組代表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流暢、準確,解題思路是否清晰、嚴謹等。
3.數學思考與發展水平的評價
對數學思考與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日常的學習方式、測評考試成績進行評價。雖然我國教育體制已經進行了優化改革,但是通過考試作為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反映,仍然是當前初中教育評價的主要方法。因此,課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隨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也不可避免要納入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體系當中。
4.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的評價
德國數學家黎曼曾經說過:數學學科的發展,得益于數學問題的不斷發現和解決。事實上,對于數學學科來說,發現新問題比解決這個問題更具有價值。因此,數學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根據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反復溫習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深度。
(1)發現數學問題的評價標準: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就課堂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是否能夠結合之前所學內容,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不同,并從不同中對比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是否具有教學意義,或是具有較為廣泛的代表性等。
(2)解決數學問題的評價標準:學生對于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能夠結合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正確的解答;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否將之前所學知識與當前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解題思路、解題形式是否具有廣泛的普及性和推廣價值,對于其他同學的解題和學習有沒有較大程度的幫助等。
在初中數學中引入學習過程評價方法,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幫助初中生更好的理解與運用數學知識,為將來學習更為深奧、更復雜的數學知識打好基礎,因此,為了保證學習過程評價的真實、客觀和公正,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其中,而且要把學生擺在學習過程評價的核心位置,從而能夠以此為參考,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數學教學方案,滿足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具體來說,初中數學學習過程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堂觀察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接觸最為直接、互動交流最為頻繁的場所,因此數學課堂也成為教師評價學生的主要陣地。教師要巧妙掌握課堂觀察方法,通過知識講解、課堂提問、課堂自習等多個途徑,加強對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從而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提供最真實的依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觀察評價時,要防止“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觀察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可能頭腦比較靈活,或是在課前進行了預習,對于教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已經掌握,因此自己開始進行下一章節的預習。而教師如果沒有進行仔細的調查和詢問,很有可能認為學生學習不認真、不聽講,影響評價的公平性和真實性。因此,教師進行學習過程評價時,要兼顧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在兩者之間尋求連接點和平衡點,保證課堂觀察評價的公平性。
2.作業分析
學生的課后作業能夠直觀的反映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利用好學生的作業分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找出自身的不足,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而且有利于教師制定下一步的課堂教學計劃,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學生課后作業中具有代表性的錯誤進行記錄,并在下一節課上抽出部分時間進行講解,一方面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另一方面,解題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知識回憶和聯想的過程,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目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錯題記錄下來,并整理成冊,以此作為學生期末學習過程評價的重要依據。
3.數學日記
數學日記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習題訓練中所遇到的困難、解題思路、學習重點和難點等,可以說,數學日記是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最真實感悟,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養成寫數學日記的習慣。從教師角度來說,學生的數學日記中所體現出來的學習難點,正是教學計劃的風向標,可以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安排;從學生角度來說,數學日記是自身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感悟,其中既有數學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也不乏一些靈光一閃的解題技巧,只有將這些學習細節記錄下來,才能使今后的數學學習更加容易。
4.書面考試
書面試卷是對學生獨立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思維過程評價的一種有效方式。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需要經歷探索、推測或猜想,以及有效的推理去解決有關問題。書面考試要恰當地評價學生的獨立學習過程,就必須改變考試形式和命題題型。考試的形式可采用閉卷與開卷相結合,試卷的題型又分為開卷題型與閉卷題型。閉卷題型可以分為: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實際應用題、閱讀理解題等;開卷測試題型有:數學作文、調查報告、數學小論文等。通過多種測試相結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使得學校過程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案例:直線平行條件的探索
老師拿出一塊小畫板(如圖一),問上下邊緣是否平行,現只有一個量角器,誰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圖一

圖二
1.小敏在兩個邊緣之間畫了一條線段AB(如圖二),他通過測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得到這個畫板的上下邊緣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樣做的嗎?
2.議一議:①內錯角滿足什么條件時,兩直線平行?為什么?②同旁內角滿足什么關系時,兩直線平行?為什么?
評價內容:(1)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是否能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與小組合作交流;(2)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問題解決的方法,能否直觀的認識角與兩直線平行的聯系;(3)學生的概括能力,能否利用內錯角、同旁內角與同位角之間的關系進行演繹推理。
評價方式:以學生課堂觀察為主,看學生是否在積極思考,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參與程度,關注學生在情感與態度方面的表現。
評價結果的呈現:以評語為主,并給出恰當的等級評價,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其進行引導轉化,使其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剖析:利用判斷畫板上下邊緣平行情景的創設,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探索當同位角不能直接運用時,還能利用哪些角之間的關系來判斷兩直線平行。
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調節學生的數學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檢查。因此,在評價時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將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相互彌補不足,保證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結果的真實、客觀和公正,使評價真正做到保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吳梅丹.初中生數學學習過程的階段性評價[J].中學教學參考:理科版,2010(3):34-35.
[2]劉艷春,黃慶山.現階段數學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方法[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4):39-40.
[3]楊蔚苒.淺析數學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的幾點措施與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46-47.
[4]陳小波,張曉波.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評價原則及案例分析[J].廣西教育,2015(29):116-118.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