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重慶市萬州江南中學)
兩種理念在“同課異構”中碰撞
魏小明
(重慶市萬州江南中學)
前不久,筆者經歷了一次“同課異構”形式的高中語文教研活動。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試圖作出大膽的嘗試。在高考的現實環境中,我們又擔心實際的教學效果。在這種背景下,課堂中兩種理念的碰撞就在所難免。
以其中兩堂課為例。課題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摘錄兩堂課的大致過程,以便后面的論述。
一、導入
“美哉,我中國少年,與天不老;壯哉,我少年中國,與國無疆。”這是中國近代一位偉人發出的歷史最強音,激勵著一代代人。他是誰?梁啟超(生齊答)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通過一篇演講再次領略他的風采。
二、投影課題
三、教學目標(投影)
1.了解梁啟超和梁實秋。
2.學習通過旁注的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3.學習寫人物的方法。
四、介紹梁啟超(投影)
五、介紹作者(投影)
六、解析課文
1.師: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戊戌
2.探討分析:
師:通過這篇演講可以看出梁任公是怎樣一個人?在課文中找出合適的詞語或句子,并作好旁注。
后面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教師講解似的展示梁啟超的特點。后用投影的形式將形象全部投出來!
七、總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作者梁實秋,也領略了梁啟超的風采。訓練了作旁注的方法。下去要學以致用。
八、布置作業
寫一個你身邊熟悉的人
一、導入
今天,我們通過一次演講來了解一個人。
二、課題(投影)
三、教學目標(投影)
1.學習通過旁注的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2.學習寫人物的方法。
四、探討分析
1.師:快速默讀課文,學習用旁注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確定主要段落。
例子(投影)“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辦事認真,學問和書法的修養都很好。
學生自由探討分析并作旁注。
2.投影補充課文中的幾則資料(教師對原文進行了解釋,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3.學生展示,教師板書。
附板書:

4.總結刻畫人物的方法(學生結合課文實際句子歸納)。
附板書:
正面描寫:語言、動作、神態、細節等
側面描寫:聽眾的反應、作者的印象
五、寫作小訓練
1.要求:
選班上你最熟悉的,老師寫一下他上課的場景。
讓同學能夠猜出來。
學習運用刻畫人物的方法。
2.展示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感受到了梁啟超大師的風采,也學習了梁實秋先生記人敘事的手法。其實,這個結果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相信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收獲。希望同學們學會閱讀,喜歡閱讀。有很多的閱讀體驗,愉悅我們的人生。
(以上為課堂實錄簡錄)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課例標題相同,目標一致,但在課堂流程上有很大的區別。前一課例主要采用教師帶學生學的模式,教師講得很精彩,拓展得很寬。學生也基本了解課堂的內容;后一課例省掉了前面介紹作者及梁任公的環節,把時間用在課堂分析和寫作環節上。看似區別不太大的兩堂課,卻暗含兩種理念的碰撞:教師講解為主,還是學生研討為主。教師講,學生聽,該傳授的知識似乎也能傳授,學生也可以從中學到寫人的方法,感受大師梁啟超的風采,得到美的享受。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教師適當的點撥,學生的參與度更廣,收到的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也會更加明顯。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兩堂課的效果來看,筆者認為后一種教學方法或者說是課堂形式更符合現在的新課程理念。
這篇課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散文”。單元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根據這些散文寫片段、抒真情、章法自由、語言個性化的共同點,我們可以選取抓細節,理線索,品情味,學語言,悟精神的教學方向。所以,我們把課堂交給學生,通過自己的解讀,解決具體的問題就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師講學生聽要輕松且有效果。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既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豐富與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讀寫聽說能力的養成。語文教學受高考的影響,我們似乎把學生的閱讀時間擠壓,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對課文程式化的分析與解讀。專家稱為“解讀的暴力”。的確,我覺得學生的獨立閱讀實在太少。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把別人的解讀轉述給學生,學生將別人的理解再咀嚼一遍,時間久了,學生就成了閱讀過程中的“傀儡”,而課內的閱讀感覺也被破壞。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不談美的享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有興趣這一點很重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新課程理念正在讓我們的教學變得與以往不一樣,我們只有大膽地放手,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和智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新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許多老師也不會還在十字路口徘徊。大膽嘗試吧,把課堂還給學生。請相信,學生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