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104—01
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更是貫穿于小學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可見,培養良好的計算能力,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保證,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幫助學生端正態度,提高認識
要讓學生明白計算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并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目前,對于數學學習中的計算,很多學生存在兩種認識:1.計算不重要,掌握方法就行了;2.計算太枯燥,練習無興趣。事實上,計算是數學的基礎,是聯系數學知識的紐帶。良好的計算能力是不斷學好數學新知識的保證,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數學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生通過訓練提高計算能力的同時,也必然提升自己做事更細心、更有毅力的個性品質。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讓學生端正態度,明白計算的重要性。
二、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筆者是這樣做的:
1. 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筆者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2. 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筆者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進而提高計算效果。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并做到先復習后練習,練習中刻苦鉆研,細心推敲,不輕易問別人或急于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教師還要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板書簡明、重點突出。
四、高度重視口算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直接影響筆算。低年級最基本的口算是100以內加減法和一位數乘法,教師必須采取形式多樣的訓練方法。如,采用開火車、找朋友、對口令、奪紅旗、搶答、送信等游戲活動等形式進行口算。持之以恒地堅持做到課前三分鐘口算練習,為學生今后學習較復雜的運算打下扎實的基礎。俗話說,要想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就必須得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口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
五、重視解題過程的規范化,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有些教師在試題講評時,比較重視對解題規律、思路及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但對解題的過程重視不夠。其實,學生因書寫不規范性、計算沒掌握技巧,致使計算結果錯誤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時刻注意要求學生規范書寫,同時重視自己的示范作用。
總之,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而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提高與發展,依賴于學生計算思路的清晰、條理與計算方法的合理、靈活,依賴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其關鍵在于教師的期望、激勵、訓練與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訓練與培養,有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學、靈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訓練方式,要在面向全體的前提下,關注個體的不同發展,做到既要注重個性化學習優勢的發揮,又要體現統一的訓練意志,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