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摘 要:詞匯的積累是學習英語的基礎。詞匯為寫作和閱讀服務。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詞匯,英語教學才能較好地開展。然而,如今課堂教學的現狀卻是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地記憶單詞。毫無技巧性的背誦使學生認為單詞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沒有耐心,對于英語這門學科學習厭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引導學生記憶單詞的時候,對單詞的語境進行把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本文探討了語境理論教學的具體策略,以期對今后的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英語;詞匯教學;語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41-01
詞匯教學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英語水平有著很大的影響。學生對一個單元單詞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對于文章和詞組的掌握程度。單詞積累得越多,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越強。學生如果不能把握單詞,那么也不會有興趣去關注課堂教學。小學英語教學不能用強制記憶的方法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如何引入語境理論教學,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結合生活情景,創造詞匯學習的語境
學習語境對于學生的語言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良好的語言環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理解性記憶的效果優于“填鴨式”的教育。教師將語境理論實施于詞匯課堂教學,采取豐富多樣的手段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Unit 3 《Let's paint》時,讓學生把握各種顏色的形容詞,因此在進行單詞教學的時候,筆者將課堂放到了室外,讓學生自主探索校園里的顏色。并要求他們在一節課的時間內,理解各種常見物的表達,比如樹葉是green、墻壁是white等,學生在回憶單詞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回憶課堂所學。這樣同時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如何記住單詞轉向如何實際應用單詞,在語境學習的過程中,把握單詞。
二、通過多媒體進行語境創造
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在應用于課堂詞匯教學時,可以通過音樂、圖片、視頻對感官刺激,將學生更好地帶入課文或者教師創造的語境,進而掌握詞匯的應用。比如筆者在教學《We like animal》時,筆者便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動物的教學視頻和相關的PPT,并令他們把自己想象成森林里的動物,讓每個人都代表一個動物,進行分組訓練。通過這種方式,我發現學生們在單詞的應用中,正確率明顯提高。
三、進行分組學習
語境能夠成功創造出來需要同學們共同努力,因此教師對于課堂上語境創造人員分工要有一定的計劃,否則會導致課堂的混亂和失去控制。進行小組分工,任命組長進行管理,有助于盡快進入語境。比如學生學習植物動物的單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部分小組扮演動物,部分小組扮演植物,然后進行交流學習。這種方式既使得語境變得豐滿,同時也讓全員都參入其中,在學生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同時,集體意識也得到了提升。
四、通過特定情節的設定,讓學生投入其中
小學生總是無法抗拒故事的魅力,對于聽得懂的故事,他們會投入極大熱情,對于不懂的故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也會集中注意力。教師將詞匯融入學生喜歡的故事,能使學生對于枯燥的單詞激發興趣。將教材變為學生的興趣所在,要比探尋其他方法進行語境創新更有效率。教材也是學生更能接受的形式。教師將之前所學單詞和要學的新單詞編進一個故事,利用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復習以往單詞的同時,接觸到了新的單詞,能夠在故事中找到單詞的聯系和對比,從而鞏固加深了自己對于所學單詞的印象,避免了像熊摘玉米一樣摘一個丟一個。
五、定期開展英語活動
語境理論教學不一定要局限于教材。課堂內容雖然豐富,但由于小學英語課程較少,加上小學生年紀較小,大部分學生沒有較強的學習意識,所以在英語課后,絕大多數學生會遺忘,鮮少有人主動復習。所以無法做到長期鞏固。如果教師定期安排在班里開展英語活動,如排練英文話劇、情景劇甚至小品,或者進行英語單詞量競賽、英語歌唱比賽、英語演講,設立獎項加以鼓勵。學生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會為了贏得名次而在課后積極準備。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被充分調動,另一方面教師有效地將語境理論教學延伸到了課外,學生通過自主探求記憶知識,在準備的過程中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學習成果會更加顯著。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語境理論是否有效的最好證明。通過一系列的語境課堂進行單詞記憶,學生的單詞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學習英語的興致也提升了,更多學生反映英語課堂變得有趣。這也證明了語境理論是有利于課堂教學和詞匯教學的。因此,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創造語言學習的環境,學生在詞匯的應用中,才能得心應手。教師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有所感悟。
參考文獻:
[1]李潔.小學英語中的語境化詞匯教學.[J].啟迪與智慧,2015,(8).
[2]張麗萍.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