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海 耿艷秋 張 君 邵璽文 王丕武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國家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武志海 耿艷秋 張 君 邵璽文 王丕武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專業,本文主要介紹本專業通過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吸收國際先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和高標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完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并提出一些建設思考。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理念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需要靠科技來保障, 需要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吉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吉林省農業人才培養的骨干專業,是吉林農業大學1948年建校首批招生的本科專業,68a來為吉林省乃至國家農業部門和企業培養了大批科研、管理和推廣方面的骨干力量。通過68a的建設與積淀,2012被遴選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專業,2013年被遴選為吉林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4年被遴選為吉林省首批品牌專業。2014 年4 月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教高廳函[2014]13 號) ,正式啟動卓越農林人才計劃項目申報工作。“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吉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被遴選為國家首批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目前,農學專業已建立了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并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科教興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考研率和就業率均不斷創新高,畢業生受社會認可度較高。2015年入選為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后,吸收國外教學理念,開始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新理念,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構建,加強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協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農學專業現有專業教師48人,實驗系列教師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24人,具有博士學位38人,博士生導師7人。教師團隊現擁有省級教學名師1名,霍英東高校教師青年教師獎三等獲得者1名,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獲得者1名,擁有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近年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5項。育成并審定農作物品種40余個,在農學領域發表SCI論文20余篇。在社會服務方面,有“12316”服務專家5名,長期堅持為農民及農業管理部門進行咨詢,其中一名教師獲“吉林好人”和“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和“吉林最美教師”稱號。專業教師長期堅持為本科生上課,把科研和教學、社會服務和教學有機結合,為農學專業本科生培養奠定了優質師資隊伍保障,為本科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師資源。
構建符合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首要環節,進入試點專業后,組織全體專業教師研討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優化的2個關鍵詞要體現“復合”和“應用”上,“復合”主要通過選修課和增加跨專業必修課來實現,“應用”主要增加實踐課和實習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了緊跟現代農業步伐,將原來一些課程進行刪減合并,新增現代農業特色課程,使畢業生進入社會具有復合專業知識,具有較寬的就業面,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和實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進入工作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出現的新事物和現象中能找到方法去解決。
2.1 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目標及標準
2.1.1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作物現代栽培與育種技術和種子生產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掌握現代農業生產各環節技術,能夠在科研院所、現代涉農企業、農業管理部門,從事研究、管理、經營、推廣等工作,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應用型高級人才。
2.1.2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標準
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智慧務實,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扎實的植物生理生化、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與耕作、現代作物生產與育種手段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農作物現代生產和新品種選育的實踐訓練,具有從事科學研究、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咨詢服務等方面實踐能力。
2.2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2.2.1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課程的設置與調整
調整主要思路是既注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同時兼顧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學生考研升學),適當降低基礎課比重,增加專業課中實踐課比重,合并同類重復課程,增加外專業必修課程,分模塊與興趣培養的思路。基礎課程按學校模塊進行選擇,堅持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都開設,《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都開設的模塊,最大化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潛力。將《基礎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合并為《基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將作物栽培學和作物育種學的分作物開設課程合并為《作物栽培學總論》、《作物育種學總論》和《作物栽培學各論》、《作物育種學各論》2部分大課,縮減一定的學時;取消了一些課程,如《城市生態學》、《作物生長環境保護》等課程;增加了園藝專業的《果蔬栽培學》、資源環境專業的《土壤肥料學》、《農藥學》和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涉農企業管理》等課程;為緊跟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如《信息與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等課程。優化后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礎課占32.7%,專業課占67.3%,專業課中實驗課占17.3%,專業實踐實習占40.1%,同時要求學生在全校范圍內選擇素質拓展平臺課程最低選修學分為15學分,形成了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結構。
2.2.2 農學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優化
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優化了2門實踐課程《農事學》和《作物品種學》,分別由原來32學時增加到102學時,其中理論課時數16學時,實踐課時數86學時,需要學生在1a內完成并要求有實踐日志,要求分小組合作實踐,但每人都有責任壟,并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田間實踐考核、日志考核和團隊匯報考核內容。增加了《耕作學》實習1周和栽培育種實習1周。建立了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且實現了“四年不斷線”的教學實踐體系。利用課閑時間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結合季節性實習,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環節;通過《農事學》和《作物品種學》2門實踐課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生產方案,結合生產實習和季節性實習把相關技術組裝配套,完成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畢業論文試驗,結合指導教師科研課題,獨立進行文獻檢索、論文設計和試驗實施,掌握農業科學試驗方法,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畢業生產實習,到相關農業科研院所、涉農企業頂崗實習,提高學生就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保證了培養人才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完整的實踐環節有利于人才的應用能力培養。
3.1 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開展理論課堂教學改革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活動,開發相關課程,積極參與農村發展研究與實踐,增強理論課堂以“解決實踐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基于吉林省農村發展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在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的項目支持下,采用參與式課程開發的方式,以《農業推廣學》和《參與式農村發展》等課程為載體,實踐參與式-團隊-聯合-行動學習教學新模式,將農業技術推廣轉變為發現農民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尋找解決辦法的教與學的過程,較好的加強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教師及農民實際需求的聯結,培養學生通過團隊合作收集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學成變成理論課堂教學的主角,通過案例分析來嘗試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植物生理學》課程進行學生分組合作學習,通過布置任務,團隊課堂協作查閱資料并共同制作PPT,在課上各團隊進行匯報展示的方式,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科技興農與教學相結合,增強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專業教師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教興農,不僅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本專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師資基礎,教師參加科技興農,在興農中發現問題,參與解決,再到引到課堂教學中,《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作物品種學》和《農事學》這幾門骨干專業課程由多個教師共同主講,在教師配置上要配置4位教師,一般一門課程要有學科帶頭人、科研專家、科技興農專家、青年業務骨干教師共內承擔,教師在社會興農實踐中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理論經驗均能應用于本科生教學和畢業論文中,對教學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了促進作用。使教學與科研真正接地氣,能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的應用實踐能力。
3.3 建立實踐化的理論教學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原動力
作物育種學各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課程學習期間,教師提供基本課程資料和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準備理論課程ppt和講義,然后分別進行試講,激發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所感興趣的作物,寫一篇研究進展,鍛煉了學生綜合專業最新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也為將來論文寫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作物育種學實驗教學改革,根據吉林省大面積種植作物,依據6種作物(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高粱和小麥),根據學生興趣,成立6個作物小組。讓學生自己制訂田間和室內試驗方案。從種到收,全程由學生負責,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親身感受了作物整個生長季節所需要的技術環節。并在花期進行田間雜交,使學生的雜交技術水平整體提高。還安排了雜種純度的分子標記鑒定實驗,使學生的生物學實驗技能得到了提高。這種理論課實踐化模式已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畢業學生的動手能力也顯著提高。
農學專業目前擁有農業部吉林省大豆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基地現有試驗用地25hm2,日光溫室478m2,作業室500m2,網室800m2,晾曬場3000m2;校內教學實踐教學基地6hm2,1棟日光溫室和1棟塑料大棚;學院擁有充足完備的適合全程機械化作業要求的農機具。這些教學實踐基地,每年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資源,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實踐課程開設、大學生創新項目設計提供便利條件,也為本科生實驗教學材料提供充分保障,較好的支撐各種實驗及實習教學改革,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動手機會。另外,學院教師科研試驗用地達50hm2,本科生可在三年級和四年級參與教師科研,增強動手實踐能力。教學日光溫室和大棚為反季節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實驗材料的保障。充分且功能完備的教學實踐基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技撐,另外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也是教學基地功能能否較好發揮的重要因素,必需通過一流的管理加一流的基地來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能力,才能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5.1 建設思考
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注重“應用“,通過課程設置和改革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和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非常重要,特別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師資隊伍的實踐指導能力將決定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是吸收國外教學經驗,實踐動手能力也是可以創造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在實踐中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如何作導演,給學生設置實踐機會、實踐場景和實踐問題,并有效組織學生分團隊完成實踐任務,從而通過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實踐問題,并培養學生團隊將解決問題過程與結果作匯報的能力, 這將會成為結合國外教學經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較科學模式,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和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將成為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或是實習實踐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將是復合應用型人才能否培養好的關鍵所在。
5.2 建設展望
國家十三五時期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創新性國家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對照,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 我國所培養的人才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需要極大加強, 應用型人才首先是能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有創新,而且隨著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需要創新方法、創新思路和創新機制去解決。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漸對復合應用型人才需要激增,這類人才不僅要具有應用和創新能力,還應該具較高的情商,善于合作、溝通與協調,用4個字來概括就是我們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標準中的“智慧務實“,農業是國家的第一產業,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的穩定作用,農業人才的培養也一定緊跟國家需要,適應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適合國家農業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1]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9):85-86.
[2]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高等農業教育,2010(12):56-58.
[3]劉占柱,尚微微,姚丹,李亞非.跨大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研究.高等農業教育,2015(1):66-69.
G451.2
A
10.11974/nyyjs.20161232065
武志海,博士,副教授,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兼農學系主任,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教高函2014 7號);吉林省品牌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吉林省教育廳2014025);吉林農業大學校級招標課題(項目編號:2016zb01);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規劃項目(項目編號:ZC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