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賢
摘 要 隨著公司經營活動的日益專業化和復雜化,其盈余管理方式也呈現出新的特征。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是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在信息觀下,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具有改變會計盈余信息含量和實現經理人利益最大化的不同動機。無論對于學界的相關研究還是實踐中的基本面分析都應全面分析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并通過完善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和促進信息傳遞效率等方面對公司消極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的治理。
關鍵詞 盈余管理 信息觀 公司治理
一、盈余管理的涵義與特征
盈余管理是公司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對公司會計利潤進行干預,是為了達到特定的會計目標,經理人通過會計政策或者實際經濟活動的選擇以影響會計盈余的行為。魏明海(2000)則主張在信息觀下看待盈余管理,這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并同時假定公司經理人擁有私人信息。與經濟收益觀下的會計數字的真實性不同,在信息觀下真實性不再具有第一位的屬性。本文也將在信息觀下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及對其進行治理的必要性和治理方式。
根據盈余管理的方式,盈余管理可以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是指公司或者經理人通過選擇會計政策或者估計方法干預財務報告的制定,對盈余進行管理的這種方式一般會改變會計盈余的時間分布,但是不會改變盈余在一定時間內的總量。與應計盈余管理相比,另外一種更為隱性的影響公司會計利潤的方式是真實盈余管理。所謂的“真實盈余管理”是指通過實際的經營活動影響公司的盈余水平,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推遲或取消人才雇傭、研發和廣告宣傳等支出;打折促銷或擴大賒銷;超量生產以攤薄單位成本等(Graham and Harvey,2005)。
二、盈余管理的動因
在信息觀下,盈余的真實性不再是其第一屬性,轉而關心的是盈余管理帶來的經濟后果——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動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而其經濟后果是由不同的盈余管理動機所引致的,公司的盈余信息一方面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狀況,使其成為預測公司股票價格的重要信息輸入;另一方面,會計盈余反映了經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在這一背景下,使得管理當局會出于不同的動機管理公司的會計盈余。
(一)滿足投資者的盈余預期
在資本市場,公司股票價格由其基本面信息所決定,那些報告盈余超過預期的公司,股票價格會顯著增加,而未預期盈余為負的公司的股票價格則會下降。實證研究也發現,那些沒有滿足分析師預測的公司的股票價格會大幅下降(Skinner和Sloan,2002)。當然,投資者也不會被動地接受公司報告的盈余信息,那些通過盈余管理操縱了公司利潤進而滿足或者超出了預期的公司會被投資者的基本面分析識破,Keung等(2010)發現投資者對于預測無偏差或者實際盈余略高于預期的公司的反應為負。
投資者一方面通過基本面信息和分析師的分析報告對公司的盈余水平有一個基本的預期,另一方面他們則更偏好于那些盈余波動較小的公司。公司則會利用盈余管理活動向投資者傳達未來獲利的可能性;或者說,公司出于減少溝通障礙的目的對盈余進行了管理。①如公司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盈利水平是100萬元,近期的某項業務使公司的平均收益增加了50萬,此時,公司則更傾向于報告100萬元的平均利潤。Subramanyam(1996)以美國1973年到1993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了市場對于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反應,發現市場對于公司出于平滑利潤的應計盈余管理給予了正向反應。
(二)經理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使得管理者的行為無法直接被投資者較為全面的掌握,如何減少簽訂合約后的代理成本成為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問題。投資者通過公司的凈利潤激勵管理者或者判斷公司償還貸款的能力,而這也促使管理者對公司的利潤進行操作。
早在1985年Healy就對出于契約動機的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分析。Healy認為為了更好地激勵管理者,公司會把管理者薪酬的一部分與公司的盈利相掛鉤,但是對于管理者的分紅計劃具有分段線性的特征,即在凈利潤較低和較高的兩個區間段,公司都不會向管理者支付獎金,而只有在中間的某個區間段內才會按照線性的支付方式向管理者支付獎金,而這一區間正式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范圍。
對于簽訂借款合同后違約的公司,他們則會更傾向于使用能夠增加公司盈利的會計政策,而那些瀕臨違約或者面臨著很高違約風險的公司則更傾向于使用可以增加凈利潤的新會計準則(Sweeney,1994);DeFond和Jiambalvo(1994)則發現在違約年度之前,公司更喜歡通過操控性應計項目增加凈利潤,而在違約當年則較少使用此類方法進行盈余管理。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以在美國受到證券委員會指控的違反GAAP的相關公司為樣本,以同規模和相同行業的公司為控制樣本,也發現那些瀕臨違反債務契約的公司會使用更高的財務杠桿,并且也可能更頻繁地違反債務契約。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
根據以上的分析,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有時能夠起到與投資者進行信息溝通的作用,這可以看作是盈余管理的積極的一面,而那些為了滿足投資者預期或者出于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為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理。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法律制度和信息的充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不利的盈余管理。
首先,制度環境會影響企業的交易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在政府干預方面,政府干預是否能夠影響盈余管理行為并未取得一致結論(Makar和Alam,1998;Bushman,2004),但是在法治環境方面,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在投資者保護程度、法律執行水平較高的國家,公司盈余管理活動的水平較低。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法律制度環境存在著差異,陳克兢、李延喜等(2016)發現完善的制度環境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但卻會誘使企業增加真實盈余管理。隨著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和制度環境不斷改善,公司為了逃避監管,其盈余管理策略逐漸由應計盈余管理向真實盈余管理轉變
其次,分析師通過搜集信息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理人和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分析師是投資者的代表,是專業的監督力量。Knyazeva(2007)和Dyck等(2010)則發現分析師對于財務報告的解讀和預測能夠有利于發現管理層的欺詐行為,進而使企業減少公司的應計管理行為。分析師對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還體現在其能夠對公司施壓,那些未達到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公司將遭受市場價值的損失。李春濤等(2016)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分析師的監督缺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活動行為。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監督卻使公司采用了更為隱蔽的真實盈余管理。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在信息觀下,主流研究與實務關心的是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活動引致的經濟后果。隨著公司經營活動的日益復雜,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也呈現出多種方式。總的來看,公司可以通過影響公司的應計項目和改變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無論對于學界的有關研究還是對于資本市場上的基本面信息分析(如分析師、媒體等)都需要對于公司的盈余狀況進行更為全面和較為準確的分析,避免只關注在一定歷史階段主要使用的應計盈余管理,需要更加關注隱蔽性較強的真實盈余管理活動。
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對于具有消極影響的盈余管理活動可以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強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監管等措施進行治理。分析師是資本市場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和公司基本面活動的重要監管者,著重發揮分析師對于公司財務信息的分析和解讀作用將有利于識別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而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以投資者或者經理人理性為前提分析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及其經濟后果。而目前行為公司金融作為主流金融研究的一部分已經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為從有限理性或者非理性方面分析投資者對于被管理的盈余信息的反應,探究經理人對于盈余的管理動因提供了新的視角,這將成為未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方向。
注釋:①公司可通過多種方式減少信息溝通障礙,如高科技公司披露公司的戰略,或者公司分類披露正面的預測信息等方式。
(作者單位為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分公司)
參考文獻
[1]李春濤,趙一,徐欣,等.按下葫蘆浮起瓢:分析師跟蹤與盈余管理途徑選擇[J].金融研究,2016(4):010.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5):37-42.
[3]陳克兢,李延喜,孫文章,等.制度約束還是制度誘導?——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演變的經驗證據[J] .管理評論,2016,28(5):122-136.
[4]Bushman R M,Piotroski J D,Smith A J . 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2):207-252.
[5]Dechow P M,Sloan R G,Sweeney A P .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the SEC[J] .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6]DeFond M L,Jiambalvo J .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J]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1/2):145-176.
[7]Dyck A,Morse A,Zingales L . Who blows the whistle on corporate fraud?[J] .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6):2213-2253.
[8]Graham J R,Harvey C R,Rajgopal S .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