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琦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語言藝術是語言和情感巧妙結合的統一體。它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是師生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師生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是師生釋放情感的表達公式,是師生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而語言藝術感染力以其最重要的形式和魅力在大學的殿堂里占據著最顯要位置,尤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語言藝術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185-02
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視社會需要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利益訴求。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教師要用飽含愛的語言來和學生交流、溝通,在撫慰的話里融入批評,贊揚的話里含有引導,期望的話里帶有警誡,以愛的誠懇語言感染學生,使學生聽時舒心,想時暖心,談時動心,做時用心,收獲時開心。師愛深深地扎根于育人的土壤,不但教師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也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收到情通而理達的效果。
一、充滿情感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是具有穩定而深刻社會內涵的高級感情。語言藝術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聯結師生情感的紐帶。語言藝術要有感染力,充滿情感是重要條件,因為情感是打開心靈之窗的鑰匙。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說:“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記憶損傷的珍品,有時只需要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各種需要是客觀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著眼研究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因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才是驅使其道德行為的基本動力。改革開放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需要,而精神雖是無形的,但卻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活動中。
(一)語言藝術感染力使師愛更偉大
愛是人的本能,并將永遠是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屬性。愛代表的是人與人關系和諧、美好的狀態。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照亮一切陰霾,穿透一切障礙,可以變天涯成咫尺,化干戈為玉帛,像一支火把,引領人類不斷向前。師愛是所有情感色彩中最熾熱最奪目的。師愛,即教師之愛,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師愛有別于父母對子女的本能之愛,也不同于朋友之間的友愛,這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現象,師愛中蘊藏著更多的社會內容,是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師情操。
“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以高尚的人格為典范,以語言藝術感染力為工具,就猶如恒星吸引行星,把學生吸引在自己身邊。“親其師而信其道”,以高尚引發高尚,以誠信培育誠信,把德字鐫刻在學生心坎,把愛灑向每個學生的心田。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師愛在教育理論中始終是處于核心地位,是教育的本質和靈魂,也是師德的靈魂。而語言藝術感染力是師愛的“潤滑劑”,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語言藝術感染力使激勵更長效
激勵就是激發和鼓勵的意思。心理學上激勵的含義,主要是指激發動機,使人具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向所期盼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要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人的思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不同于專業技術,通過一次學習就可以掌握一種專業技能。
激勵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教師的語言藝術的感染力就充滿激勵和喚醒,能對學生的各種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滿足,以此引起心理狀況的變化,達到激發動機、引起行為的目的,使學生不斷地獲得走向成功的動力。
(三)語言藝術感染力使尊重更被認知
尊重是彼此之間相互的重視維護尊嚴。尊重是相互間的敬佩,是相互間的依存,更是相互間的那一份真誠的認知,是相互間的關懷和信任!高校的輔導員老師工作在思想教育一線,在學生的管理、服務等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要設法滿足學生對自我實現的需要,激勵學生不斷追求人生更高的目標。輔導員老師要讓同學們在他的語言中體會到尊重學生的真情實感,與之達成心與心的交流,自覺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不嚴厲,把嚴格體現在語重心長的教誨之中,對學生關愛但不溺愛,把關愛蘊含于親切、富有情感、平等的語言之中,用語言藝術感染力營造一種親切、平等、和諧的氛圍,使集體充滿信任、充滿愛、充滿歡樂。
二、知趣寓理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藝術感染力不僅體現情感還體現講理,情和理就如車的雙輪、鳥的雙翼,缺一不可。思想教育工作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解決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覺悟,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和說服教育的方法。說服教育就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一)敘事寓理
實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根據學生愿意聽身邊事的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理論和現實中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相結合,和學生多彩的生活相結合,解決他們困惑的實際問題。如高校的輔導員老師都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注重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通過優美的語匯、甜美的語音、悅耳的語調、完美的邏輯推導等語言藝術感染力,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學生身邊發生的事兒,或者學生平時耳聞目睹的事兒和學生特別關心的事兒,讓學生談看法,通過融洽暢達的溝通,增強學生理解和感悟,在學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痕,使記憶鞏固而持久,耐人尋味、深思,悟出明理,從中受益,不愧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幽默寓理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出現的一些違紀行為,教師經常采取益智明理的幽默思想教育,這不但折射出教師真善美的心靈之光,對客觀環境所表現出的豁達,超然的生活態度,而且在師生共處的愉悅氣氛中,融洽了關系,調節了情緒,改正了不足,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趣味寓理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寶貴時期,是學知識、長才干的重要階段,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渴望成才。教學的靈魂就在于教學的語言藝術。如教師在講課時,結合課文中的教學內容,經常引用文學名著中的警句箴言,科學家的美談軼事、成語典故等,新鮮的導入,有趣的銜接,留給學生深思、回味的結束語,使學生深受感染,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學生既遠離了枯燥,又有享受陽光的感覺。
現代教學論的一個趨向就是探討趣味性教學,而語言藝術的趣味性同樣也是探討的重要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語言的趣味性要求教師能用生動形象、聲情并茂、妙趣橫生、富于情趣的教學語言,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在描述事物時具體逼真,使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界,學習語言藝術家們善于運用饒有趣味的圖畫般的語言,使學生從中深刻感受政治理論潛存的寓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運用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政治素質。
三、因人因形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鄧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針對每個單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去做思想工作”。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高校管理中的人本精神更加凸現,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和提高專業素質,掌握巧施個性和寬容應對的語言藝術,必須立足現實,加強針對性。從實際出發,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避免教育盲點和開車掛空擋。
(一)巧用因人施教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學生內心世界也是具有極其復雜的情感,性格各異,情趣不同,對語言的表達與理解具有心理上的定向反射和期待,語言的運用尤為重要。如果高校的輔導員老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能特別重視運用語言藝術感染力巧施個性,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空間。對平時不愿接受引導我行我素的學生屢犯錯誤時,就要在關愛的語言中融入嚴肅和尖刻的批評,促其反思,認識錯誤,認真悔改;對日常很謹慎、踏實的學生初次犯了錯誤,根據學生會非常內疚,就在安慰的語言中滲透提醒;對性格內向、心胸狹窄、感情脆弱的學生有了過失,就用婉轉、柔和的語言,講出的道理像春風化雨,點滴入地;對性格開朗直爽的學生有了過失,就用開門見山、活潑利落的語言,不兜圈子,直指中的;對學生干部和受到表彰的學生,就施之激勵的語言,鼓勵他們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做出新的成績,使老師的語言像導航的燈塔,為學生照亮了健康成才的道路,深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二)妥施寬容應對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高校輔導員老師為人和藹可親,細致耐心,有時即使有充分的理由去嚴厲批評學生,他們也總是輕聲細語,像個知心的朋友,耐心地進行誘導,甚至原來性格暴躁的學生,經他們調教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動心雖難也動心。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政治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寬闊,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洞察力更加敏銳,得到的是學生對他的更加尊敬和愛戴。被學生譽為中國媽媽和良師益友。
(三)巧施肢體語言藝術感染力
肢體語言也叫體態語,是特殊的無聲語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充滿情感因素的,情感因素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露出來。與學生談話時,微笑地看著學生,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關系。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指出:“我們用聲帶交談,但我們是用面部表情、聲調乃至整個身體去表示和傳道感情的。”老師每次走進課堂時,全體同學起立,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好”,老師鞠躬表謝意;發現學生聽課時向外張望,老師一個喚回的交流眼神兒;與學生握手時,身體微微前傾;多日不見,給學生一個擁抱;學生需要得到老師的認同時,老師點點頭或拍拍學生的肩膀等等,這些都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和實現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老師雖未說話,但卻不停止地通過肢體的各種姿態不斷地發出信息,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豐富了思想道德的內涵,詮釋了語言藝術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四、結語
輔導員教師應該以語言藝術感染力傳遞寬容,溫暖學生的心,使之感動,使之健康成長。以寬容溫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親情。如對個性較強、多次教育屢犯錯誤的學生,老師也從不語言失控,既不埋怨、也不指責,而仍是冷靜、耐心,一次又一次用理解、關心的語言撫慰,幫助分析主、客觀原因,找出癥結,觸及心靈,促其醒悟,同時指出其優點,讓其看到希望,喚回自信。
【參考文獻】
[1]黃俊杰.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通識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04):3.
[2]張佳亮,張樺楠.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釋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5):7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1.
[6]楊露.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9):48.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80.
[8]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01.
[9]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0]沈壯海.構建新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9).
[11]《列寧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