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旅游專業教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深化旅游專業教學改革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職旅游專業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重要性,探討了將非物質遺產引入高職旅游專業教學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化高職旅游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職旅游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247-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1],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受到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逐漸老去,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現狀不容樂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通過出臺非遺相關法律法規、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多種舉措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在全國上下群策群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浪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成為各級政府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共識。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為“非遺保護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文化傳承。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將全面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培訓10萬人次,成為非遺保護工作的新舉措、新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如何實現非遺保護與高職旅游專業教學的融合,受到了社會、業界專家與學者的高度重視。
一、高職旅游專業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有利于改變傳統的非遺傳承模式,豐富非遺傳承的手段與模式
過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要采取“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等師徒傳承或者家族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傳播對象有限,傳播手段古老,傳承效果和傳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同時,基于現有非遺傳承人逐漸老去的現實,非遺傳承出現了斷層現象,傳統傳承方式已經不適應年輕一輩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旅游專業教學,可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普及,使更多的非遺愛好者、保護者加入到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可以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渠道,打破原有的非遺傳承對象受限、場所受限、方式受限等局限性,發揮校園傳承的獨特優勢 。
(二)有利于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進行保護性開發
非物質文化是活的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僅可以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通過文字、錄音、錄相、視頻等方式進行“靜態保護”,更重要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保護,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土壤里保護非物質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環境中傳承非物質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旅游專業,有利于培養青年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認識和民族情感,增強青年一代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強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環境氛圍。更重要的是,年青一代富有激情,充滿活力,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加之,受過專業教育的學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藝術修養,他們完全有可能在保護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開發,切實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使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文化中獲得“新生”。
(三)有利于更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旅游價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具有獨特的旅游吸引力。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進行旅游開發,是各地在發展旅游業時普遍達成的共識。但在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低俗化、庸俗化或過分商品化和舞臺化的現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錯誤詮釋和解讀,極大地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形象。究其原因,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夠,理解不深。二是在進行開發中沒有精心設計旅游產品,盲目抄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旅游專業教育教學,可以很好地破解這兩大難題。旅游專業學生在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同時,旅游專業學生系統地學習了旅游線路設計、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景點規劃等專業課程,具備了畢業后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旅游產品開發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素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價值的進一步開發,必將更好地推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推動地方旅游產業的做大做強。
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教學,有助于提高高職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校園,給了高職旅游專業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理論知識講授、專業技藝學習等多種方式,既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校園生活,充實了教育教學內容,同時,又讓學生有了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宣傳、弘揚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講解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能力,為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更好地為旅游者提供個性化導游服務、更好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有利于增進青年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旅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同時,通過了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旅游專業學生了解區域文化、家鄉文化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徑,將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深情厚意,為學生學有所成后立志服務家鄉、更好地保護、傳承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強大動力。
(三)有助于完善旅游專業教學體系,提高高職旅游專業對接產業、服務地方的能力
高職旅游專業要切實擔負起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必須圍繞地區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完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納入旅游專業教學,可以充分展示本地區、本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在課程講授、實訓實習環節便讓學生切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可以直接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學習、掌握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線路、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等技能,實現教育教學與行業發展的無縫對接,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無縫對接,推動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化高職旅游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設立非遺基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文化土壤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可以通過設立非遺傳承基地的方式,營造校園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非遺基地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是非遺傳承學校,也可以是非遺實踐基地,還可以是非遺教育傳習所等,既可以包括多個非遺項目,也可以根據區域、學校的實際情況,重點建設某個非遺項目。通過設立非遺基地,可以充分發揮高職學校特別是旅游專業教學、研究、創新的優勢,引導青年學生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當前,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非遺進校園的工作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如湖南省在全省近200所學校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參與師生近15萬人,安徽省確定了30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
(二)聘請非遺名師,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非遺傳承的一大難題就是師資問題。受限于非遺項目的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方式的限制,大多數高職旅游專業教師,本身并不具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能力。要給學生進行專業講授,必須聘請非遺項目傳承人到學校來開展教學。通過設立非遺傳承工作室、大師工作室等多種方式為非遺項目傳承人創造良好的教學、研究、開發平臺,吸引非遺項目傳承人扎根旅游專業教學。非遺項目傳承人既要通過傳幫帶,帶領原有的專業教師學習非遺技藝等,提高專業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又要通過課堂教學,讓更多的旅游專業學生學習非遺知識、掌握非遺技藝,培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三)構建非遺課程體系,打造旅游專業教學特色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引進專業,必須修訂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計劃。要以旅游專業的教育教學為基點,普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課程。要大力進行非遺課程開發,編寫出有水平的非遺校本教材。非遺教材不是普通教科書,對編寫者本身的專業素養有著極高的要求。必須有深厚非遺功底的老藝人、專家才有可能編寫出合適的教材。高職旅游專業可以采取非遺名師與專業教師強強聯合的方式,進行非遺教材開發。通過完善非遺課程體系,培養旅游專業學生的非遺文化素養,形成旅游專業的教學特色。
(四)改革教學手段,促進非遺的活態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一種持續的構建和重構的過程中形成,在族群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延續、傳承的。[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要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傳承與發展。同樣,高職旅游專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必須強調能力導向,即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非遺知識和技能。學生不僅要在校園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該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培養高技能型的非遺傳承人才不能將教育教學的場所局限在教室、仿真實訓室里,要走出課堂,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形成與發展的原生地去體味原汁原味的非遺文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中尋找非遺發展與創新的動力,實現非遺的活態保護與傳承。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在推動旅游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嚴峻形勢,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既要從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旅游資源進行研究和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經濟效應和旅游文化效應,又要從踐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使命的角度出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校園氛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播者、接班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立足發展實際,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這一命題,充分認識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對旅游管理專業進行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專業發展齊頭并進,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011-04-15.
[2]羅茜,彭華.基于博弈理論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問題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