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鐵英
摘 要: 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是小學生的天性,正因如此,他們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小學課程應與小學生天性接軌,《品德與社會》課程也不例外。但縱觀我國目前教育,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學生并未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本文就如何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多彩課堂做了如下闡述。
關鍵詞: 小學生 品德與社會 多彩課堂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培養兒童德育素養的重要載體,主要目標在于改變兒童態度、情感及行為。在教學策劃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掌握學生的認知程度,圍繞學生的發展特點為其創設豐富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身的舞臺,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培養良好的行為,為學生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角色扮演,體會生活的真諦
現代社會要求以培養學生素質為主,學會從生活中取材,以此體現思品教學的活動性。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以上觀點越來越被社會重視及教師認可,并經過嘗試與探索讓這種理念有了新的發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完整故事且情節生動形象。這樣的教材內容與教學理念相結合,為學生展示自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給予學生充分自由,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以自身理解進行表演,除此之外,還積極鼓勵在原有故事基礎上進行拓展。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表演,能更深入地領會到文中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引導學生為主,并以社會經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自身體驗,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學《我的一天》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歸原本,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如早晨起床、與兄弟姐妹玩耍、父母為孩子準備餐點等。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與父母的付出,激發感恩之心。
二、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譜寫形象課堂的優美樂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是行知統一的過程,是塑造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中有非常豐富的生活事例,都對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幫助,為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提供了良好的途徑。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擁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借此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優秀品德。
例如:在進行“誠信”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社會中的真實案例,通過多媒體等渠道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毒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等;讓學生了解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講誠信、樹新風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遵循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樹立榜樣形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圍繞實際生活開展日常教學。發揮榜樣的力量促使學生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榜樣的力量便能得到很好地發揮,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通過塑造榜樣的方式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溝通,加強學生感悟社會的程度。
例如:教學《偉大的先人》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并自主收集相關情報,如教師可以詢問多個學生看其是否了解偉大先人的事跡,做好相應的記錄,再根據記錄進行歸納總結。通過調查,教師發現許多偉大先人雖與我們生活的年代相差甚遠,卻仍為許多人熟知。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先人事跡進行相關介紹,并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讓學生了解到偉大先人事跡對后世的影響及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最后,引導學生就該堂課進行總結,充分感受先人賦予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四、合理安排實踐時間,跳出課本內容探究
小學思品與社會課程教學,除了利用課內時間進行教學外,還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校內訓練。合理地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知行統一,提高道德評價能力,培養學生道德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學習“生活不能沒有他們”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入校園感受日夜照顧花園的丁爺爺和始終堅守崗位保衛學校安全的保安叔叔。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些人們的辛勤勞動,想想這部分人們為我們提供的服務,從而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根本上提高思品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
五、結語
課堂教學方法是否優質、高效影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高低,以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思想品德知識的運用能力強弱。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并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學生思想道德境界得到有效提高,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梁思存.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多彩課堂[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04-105.
[2]彭崎華,黃昌盛.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淺議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新課程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Z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