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自身從教經驗為根基,結合當代小學語文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讀為主”的新式教學風格。在語文課改實踐中,筆者注重基礎,“以讀為主,讀中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感悟語文,在讀中理解、發展語文。不論前者,還是后者,都突出了一個字:“讀”。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就應該正確指導學生進行流利并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學生的小學時代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環節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也就成為了許多語文從教者們探討的焦點。本文旨在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了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基本功;朗讀;積極參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9-02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學生更加注重去默讀,往往忽略了大聲誦讀這個環節。大聲地誦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欣賞和想象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事業,陶冶學生的性情。傳統的講解是一成不變的,而朗讀是活的,你可以讀出自己的心聲,也可以讀出作者的心聲,讓作者的創作意圖在你的朗讀中高效發揮出它本來的味道。
對于小學生而言,能夠熱愛讀書并能夠讀懂書,才是學生獲得的真正財富。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高效便捷地進行作品朗讀呢?下面筆者就談下一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融入到朗讀文學作品的濃厚氛圍中。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筆者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教學大綱要求從教者必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朗讀能力的逐步提高,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日常的閱讀中,老師要恰當地運用朗讀技能,正確地幫助學生去解讀文章的內容,讓語言的魅力充分在學生的面前彰顯。朗讀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更是一種語言的魅力,讓無聲的魅力在語言的變化聲中通過朗讀充分顯現。這樣不僅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增加自己的記憶力,幫助學生大量識記詞匯和句子。
第二,教師可以用自己聲情并茂的精彩朗讀來打動學生,吸引學生,喚起學生的朗讀欲望。作為一名教者,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思考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在朗讀的時候,教者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還原作者的真實寫作目的。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并且要與作者心靈相通。一場完美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無限遐想,甚至讓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喚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一些低年級的學生朗讀能力相對較差,領悟能力較低,但是模仿能力強。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點,在教學環節里安排學生觀看經典朗讀視頻或者錄音,聽完后,教師要著重講解語音,把重音、停頓等給學生明確到位,然后再作好示范,最后讓學生互相練習,從而達到朗讀效果的最優化。
第三,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激勵語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對于成功的喜悅是比較興奮的,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擁有巨大的情緒力量,能夠從客觀上更好地學習。沒有學生不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尤其是年級較低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說,老師的表揚就是一種鞭策。比如說一名學生在讀《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讀得正確、流利,而且還讀出了贊美新房的喜悅、自豪的心情,老師說:“你讀得,老師也比不上你!誰也能像他那樣讀?”沒等教師把話講完,學生已經朗讀起來。
二、打好朗讀的基本功
朗讀要規范正確。正確的朗讀指的是用標準的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別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要準確讀出輕聲和兒化韻?,F在很多學生咬字含糊不清,教師要給學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底子,打下什么底學生就是什么底。教師不但要發展語言的魅力,更要讓學生打好基礎。
學生在朗讀正確的基礎上,要充分做到朗讀流利。所謂的流利,指的是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當中不斷句,不讀殘句,不重復讀。一些學生因為對文字的陌生感,經常一個詞一個詞地讀,這是朗讀的一大弊端。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環節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興趣,讓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職能,讓學生在朗讀上達到最佳??v觀小學語文的教學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每一節課的作業要求中有標記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朗讀對于學生來說有多么重要。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你用心把書讀好時,你就會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朗讀需要用眼觀看,用嘴發音,用耳朵傾聽,用心銘記,這是一種接受的過程,它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對學生的語言形成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朗讀訓練至關重要
朗讀,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導向,在鞏固字詞方面,也能夠達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作用。朗讀的主要目的就是訓練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的,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筆者總結為如下。
學生要領會課文的內容,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運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讀。當學生領會了文章內容的時候,在朗讀的時候就會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春天來了》這篇課文,在朗讀訓練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索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本文是向同學們表達一種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讓學生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溫暖,仿佛自己也能夠置身于春天的懷抱當中。教者要把作者所想表達的喜悅之情傳達給學生,通過朗讀讓學生深切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朗讀的時候,學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情感世界得到激發,文章的感情就有所依托。這樣朗讀起來,學生就能夠做到聲情并茂,更好地理解課文。
在范讀課文之后,學生會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特別是年級較低的學生,這種情感更為強烈。這時候,教者應該在朗讀之前,對學生作出具體的要求。例如:聲音洪亮、表情自然、姿勢等等,這樣不僅能夠形成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要求學生揣摩朗讀技巧,像老師一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真正觸及課文的靈魂。尤其是一些特殊語句,教師要注意知道學生依靠語感的模糊識別功能,在朗讀的時候適當把握文章的內容。
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上達到一定的效果,教師要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并且要進行簡要評析。雖然是簡要評析,但卻不能泛泛而談,語氣要溫和,不要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要保持課堂氛圍和諧,既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適當把時間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對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及時更正。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作者簡介:
劉春華(1984-),女,黑龍江海倫人,漢族,海倫市永富中心小學教師,榮獲2010年省級小學語文優秀教學成果教學設計二等獎、2012年綏化市中小學優秀教研成果評比二等獎、2014年度海倫市中小學教學能手評比語文科教學能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