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景明
摘 要: 數學是嚴密的,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時數學也是復雜的、枯燥的。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面臨的問題就是怎樣把一件枯燥而復雜的事變得簡單起來,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求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解析各學科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們如何讓數學活躍起來,滲透健康心理教育,讓他們陽光、快樂地學習呢?作者就此談談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氛圍 駕馭課堂能力 數學史學知識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求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解析各學科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數學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若能在教學過程中巧妙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將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數學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有創新、先進的教學理念
如何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既要傳播好知識技能又要培育良好的德育情操和心理健康的滲透,完全取決于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
1.教師要跟上時代發展,時時更新課堂教學觀。
一堂好課,除了知識的傳授與被掌握外,還包括師生在課堂中積極情緒的體驗和課堂活躍氛圍的向上性,包括學生在這堂課中習慣的培養與問題的糾正,以及其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的培養與提高。只有有了這樣新興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才能算是完美的,才能使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價值。
2.教師在備課中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在備課不僅要備知識點與教學環節,還要結合學生特點挖掘出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如在高二數學教學指數函數的應用時,我們就可以計算: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
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若: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
1代表我們一天的努力;
1.01表示我們每天都多做0.01;
0.99表示我們每天少做0.01;
365天后……
一個增長到了37.8,另一個減少到0.03;
可見:每天多做那么一點點,積少成多,就會帶來巨大的飛躍!
每天少做那么一點點,而結果卻……
看看吧:
37.8÷0.03≈1260
針對高中生不能持之以恒、急于求成的問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心理進行教育和引導。
3.教師要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
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以介紹本單元中的數學知識史、相應的數學知識等內容,同時也包含了許多數學哲理,充分利用閱讀材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借“題”發揮,學生對數學更喜愛了,感到學習數學“真正”有用了,才會喜歡學,才會去學。
二、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心理教育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忽視任何一方的活動,教育均不可能教研專區全新登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過程成為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1.營造和諧互動的課堂心理氛圍。
和諧互動的心理氛圍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產生深遠影響。
2.課堂教學中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積極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結合豐富的趣味數學游戲和數學史學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而不是“講”滿那一堂課;例如,再講方程時,我們完全可以花費十分鐘的時間玩這個有趣的數學游戲引入課題:關于年齡的秘密——
[1].首先,隨意挑一個數字(0.1.2.3.4.5.6.7.8.9);[2].把這個數字乘上2;[3].然后加上5;[4].再乘以50;[5].把得到的數目加上1764;[6].最后一個步驟,用這個數目減去你出生的那一年。現在,你會有一個三位數的數字。
第一位數字是你一開始選擇的數目,接下來的兩位數,就是你的年齡,真的如此嗎?最后讓同學看看結果:
(x×2+5)50+1764=100x+250+1764=(100x+2014)-1978
不得驚嘆方程的神奇了吧!
在這樣的環境下,在講解方程的應用,效果相信一定不錯吧!這樣讓學生產生愉快、濃厚的興趣后,再來學習。
(2)創設教學情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學導入過程中通過實物、幻燈、錄音、課件等現代教學技術創設情境,把學生完全帶入具體、生動、形象的數學學習情境中,把學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啟發下有效進行數學學習。
三、充分重視數學教學活動課的開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數學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而對于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數學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同時也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時機。
1.在數學課中可以利用一些“探究性活動”開展活動。通過探究的失敗,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鍛煉學生的心理。例如:讓學生模仿上面的趣味數學活動探究下面的這個問題:魔術師說:“只要告訴我一個數,我便知道你的鞋子大小和年齡。將自己的鞋子尺碼數(要整數)乘以2,再加上39,然后乘以50,再加上64,最后減去自己的年齡。”
某同學聽后迅速地計算著,他鞋碼25,1983年生,按要求計算是:
(25×2+39)×50+64-1983=2523
他將這個數報出后,魔術師立即告訴他:今年23歲,鞋碼25,接著一些人紛紛報出計算結果,魔術師一一猜中,無一失誤。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這樣,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既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又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既學到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習數學的情趣,何樂而不為?
2.在數學課中可以開展數學知識講座、趣味數學知識介紹、數學游戲等,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感到數學枯燥無味。如:趣味數學中,有“奇妙的9”、“兔子、狗、馬跑步”問題、“蝸牛爬井”問題、“鐘面路程”問題等。教師要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生活中的數學、趣味數學,那將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再乏味、不再枯燥;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會感到太難,真正使數學課堂有激情地“活躍”起來。
總之,數學能使學生從數學的內容、數學的方法、數學的思想等方面潛移默化感受規則、責任、創新、誠信、嚴謹,以及敢于正視失敗的心理品質,數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關心學生心靈,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的教育,我們要以獨特的個性發揮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參考文獻:
[1]汪航.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模型建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2]劉正理.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幾點反思[J].數學教育學報,2004(02).
[3]徐燕.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