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紅梅
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表現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載體。在外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和適應該語言所表達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和交際系統等。外語教師不能忽略目標語文化知識的補充,應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和利用文化知識對目標語習得的影響和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推動語言的學習。作者以人教版必修3Unit4為例,談談對基于文化適應論的“文化輸入”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文化輸入 文化適應論
打開必修3Unit4的課文,進入眼簾的是八大行星、宇宙大爆炸、地球生命演變等圖片,就連Using Language里都滿含物理的信息,字里行間儼然充滿科學的味道。作為一個理科殘障人士,筆者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這一課該怎樣上,讓學生“捉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一是他們的詞匯儲備不夠,會變成一堂充滿“洋涇浜”英語的課,二是筆者始終要面對現實;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仔細讀完Unit 4,開學第一周給學生補充過的一個熱詞進入大腦——gravitational waves。筆者決定在這個單元來一次“文化引力波”。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天文學,內容涉及太陽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應等,主要內容是圍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開的”(英語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91頁 人民教育出版社)。將相關的文化內涵導引、穿插和滲透其中其實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感謝教師教學用書中資料的補充,筆者對其做了整合利用,對本單元的幾次文化穿插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第一部分閱讀的“熱身”:1. 進入本單元的話題前,以講中國傳統故事——盤古開天地的形式引入“生命的起源”這個話題。2. 利用一位BBC的新聞記者為方便記憶“九大行星”總結的一句話,幫助學生記憶行星的英文名: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即: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e, Pluto)。學生對于英語老師能不費勁地將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的位置準確背出表示佩服。
二是第一部分閱讀“讀中”:補充“星系”、“銀河系”的形狀(elliptical, spiral, irregular),“宇宙”的組成(stars, planets, and other matter scattered),Big Bang理論中補充原子、分子、中子、電子、微粒,一些相關化學元素如“氮、氫、氧、氦”等,學生對于用英文描述化學物理中的術語產生興趣。
三是第一部分閱讀“讀后”:將中文版的“圣經”(和合本)捧在手上,學生們閱讀PPT上關于上帝創造世界的這幾段短短的英文,然后筆者將中文讀給他們聽,他們感受到科學與神話的強烈對比,對生命的起源這個話題并對目標語所表達的廣泛內容更感興趣。
四是本單元進行中,筆者抓住時機給學生們播放了2015年的暢銷科幻電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s),其中詞匯、習慣用語、內容與本單元的高度契合,將學生們對學習目標語與對科學探索的求知欲推到了極致。
五是第二部分“語言運用”中的“聽與說”:1.利用“蘋果”講述牛頓的“萬有引力”,并告訴學生他被譽為“百科全書似的天才”(encyclopedia-like genius);2.告訴學生很多關于愛因斯坦的逸聞趣事,他與喜劇大師卓別林的詼諧通信,他對自己“相對論”的風趣解釋,他的E=mc的平方與原子彈,他的時間彎曲理論(time warps);3.霍金的黑洞理論,《時間簡史》,對“引力波”的預言,他在中國新浪開的微博,當筆者將“大神”的一篇博文及網友們的評論呈現給學生時,學生開心地笑了。
六是第二部分“閱讀”(A visit to the moon): 重提“引力波”(The ripples in the space-time caused by the violent movement of celestial body are called “gravitational waves”. Tianqin, Chinas domestic gravitational wave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July 2015, is awaiting government approval.)。
筆者并非只是秀文化知識,而是通過平常教學時對于文化知識的滲透與穿插,感受到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潤物無聲的力量,也感受到滴水穿石的魔力,觀察到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并發現通過它,學生對語言學習更加主動和積極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淡然或排斥,學生對于使用目標語進行交流的欲望也與日增強。根據Schumann的“文化適應理論”:“外語學習僅僅是文化適應的一個側面,一個學習者適應目的語社區文化的程度決定著他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程度。”文化適應論認為,“學習者對外國文化的適應程度表現在他與該文化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當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小時,學習者接受的外語輸入就多,吸收量也大;反之,學習者接受的外語輸入就少,吸收量也就小得多。其實,外語學習的真正含義也即第二文化的習得,因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表現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載體。在外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和適應該語言所表達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和交際系統等”。
所以,無論從理論依據還是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外語教師均不能忽略目標語文化知識的補充,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和利用文化知識對目標語習得的影響和作用,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動語言學習。應該看到的是,文化知識的輸入不能直接替代語言教學,不宜淡化教學手段的根本性作用,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技能的應用和多策略的學習過程。此外,在教學設計中還應注意文化輸入的量,切入的角度,與所學內容的相關性,教學對象的心理年齡、心理特征、教學對象所處的背景。筆者特別注意到在補充目標語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母語文化知識的補充,對比進行的時候其實能達到顯著的互補效果,減小“文化震蕩”(cultural shock),并有益于建構文化歸屬感。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輸入的手段是多元的,可以通過電影電視系列劇、制作精良的紀錄片、英文歌、小說、戲劇等進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教過每一屆的學生數十首英文歌、一起看過上百部經典英文影片、電視劇,每一年都會關注新出的優秀影片,同時會給每一屆的學生順勢介紹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有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相關獎項及電影評論所需詞匯。筆者也曾陪同學生一起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歐·亨利的短篇、馬克·吐溫的短篇并將其中的經典之作搬上班級的舞臺,在學生們閱讀后并自己進行改編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另一種文字的美麗、另一種文化的魅力,并在配音模仿中進一步體味美語與英語的不同語言特色。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這就是在“外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必須了解和適應的該語言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和交際系統”及“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而當這些漸漸植根于學習者心中時,語言學習也就有了自己的方向與良好而穩定的態勢。
參考文獻:
[1]賈冠杰. 英語教學基礎理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王篤勤. 英語教學策略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韓剛. 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建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朱曉燕.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如何有效選擇和運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5]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