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可以借助微載體傳播大量的信息。微文化傳播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征,能夠起到更好的感染效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開拓了新的空間,而且可以根據高校學生的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微文化傳播可以促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所以,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載體意義非常重大。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13-02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廣泛的應用,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推動的基礎上,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突破原有的單一的模式,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對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征分析進行分析,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使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主動性。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載體的概念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的形式,是互聯網不斷演進的結果,“互聯網+”是在互聯網的理念下,完成思維和模式的創新。通過對當前情況的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與互聯網技術結合,但是只是處于初步階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聯網的運用還是具有單一性的,不能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載體,要在微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實現。微文化是90年代誕生的,是在網絡上出現的一類新的文化,是新興的文化形態,是在微博的發展上興起的,在微信的廣泛應用中變得成熟,實現了與微電影、微小說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載體可以實現更好的思想教育實踐工作,將新媒體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載體是在微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借助微信、微博等作為載體的。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移動網絡技術成熟,移動終端設備的使用非常普遍,微文化傳播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個性化,運用人性化的傳播理念,使人們對于傳播的信息有更加深刻的深刻,改變了文化接收的被動性。
在微文化傳播的背景下,信息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各類生產工具和信息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實現了生活碎片化的趨勢。微文化傳播具有潛移默化的特征,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增強,實現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為文化傳播是借助網絡的,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導致微文化傳播也對會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網上的文化形態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價值觀念在沖突,導致學生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侵襲。
因此,高校在借助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防止互聯網的不良影響對學生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借助微文化傳播的動力,運用微文化傳播,促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現脫節的問題,使微文化傳播的載體價值可以充分的挖掘出來,讓微文化傳播發揮出高效信息傳播的價值。“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打破單一的思維模式,防止內循環模式的進行,應該實現不同媒體的融合,在信息傳播中實現各類信息的共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運行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通過新的方式,可以實現自主化的學習,在平時閑暇時間可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時空的界限。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主要作用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實現了信息的共享,微文化的傳播是借助互聯網進行的,實現了大眾的實踐環節,是一種大眾都可以參與其中的文化,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平臺,所以“互聯網+”為微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互聯網+”可以實現教育主體的個性化發展,高校學生是在數字化的環境下成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為載體,可以使學生體驗數字化的技術,這種教育的平臺符合學生的發展模式,學生在微載體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上可以實現一種投入感,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思想政治的學習中。
微載體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在進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微載體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完善,學生在平時用微博和微信的幾率是比較高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過微博傳播的方式,實現鮮明的時代特征,使學生和老師在微博上實現良性的互動,使學生具有學習的自覺性,老師在與學生交流后,他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環節會更加具有針對性。
微載體還可以實現交互化的學習,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師在課堂上居于主導的地位,學生在學習中比較被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生可以在網絡上自己獲取信息,針對自己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要求選擇課程的內容,完成學習的每個環節。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建設的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度非常重要,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強化學生的體驗,使教學的內容更加的有針對性是非常重要的,針對社會的熱點問題,實現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學習中讓學生可以體驗,高校應該充分運用微載體,為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提供更好的平臺。
(一)強化微載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使微載體可以更好地融入教育工作
由于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微文化傳播的模式實現了很大的變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一些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實現了革新,并且內容和形式更加的豐富多彩。在微文化傳播的大背景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還不能完全的滲透微文化,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還不能適應采用微載體教學,認為微文化教學不能起到實質性作用,是一種趕時髦的作風。還有一些老師不敢借助微文化進行教學,認為微文化教學會將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帶到課堂上來。有的老師對網絡技術不熟悉,不善于采用微文化進行教學,導致在運用微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率低下的問題。
1.與時俱進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的教學方式應該實現革新和發展,隨著移動云教學的深入發展,通過運用微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居于主體地位,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學習知識后可以不斷地完善和創新。借助 “互聯網+”可以讓學生實現全天候的學習,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出來。高校運用互聯網技術,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不會因為互聯網技術的使用而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在教育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網絡技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讓學生實現資源的共享,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學習。
2.全面布局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的環節,若要提高效率,就要運用靈活的思維,應該轉變思維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應該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通過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被帶動起來。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不太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平時也不會點擊學習,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在于官方的平臺不能進行全面的布局。所以,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立足整體,樹立全局觀念,可以主動去接受相關的媒體,在教學中大膽嘗試微文化,實現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將思想正式教育平臺與學生在生活中使用的平臺聯系起來,建立新的陣地,讓學生感受到具有時代氣息的教育平臺。
(二)堅持創新的原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
1.明確導向,凝聚引領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師只有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才能使教學更加具有實效性。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師應該充分運用微信和微博等,通過大學生常用的媒體和軟件進行傳播,并且不斷完善微文化傳播,掌握微文化傳播的要領,在對一些國家大事分析中,應該切中要點,但是又不能過分的偏激,充分在平臺上宣傳主流的心聲。而且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組織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論壇和QQ群的方式,在這些平臺上交流學習的心得,通過微活動的宣傳,讓學生通過微公益和廣告的形式宣傳思想政治的先進思想。
2.創新實踐
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可以通過微課堂的方式向學生傳輸先進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開放性,通過協作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將微載體與實際的教學結合起來,在互聯網的運作下,制定教學的計劃,然后強化自主課程的開發,實現平臺上的交流與互動,而且實現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讓他們通過開放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社會信息。在教學中,老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不能在教學中講述那些深奧難懂的大道理,通過身邊的小事貫徹思想政治先進思想,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先進思想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不能僅僅講述理論知識,應該讓學生在平時注重實踐,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學生可以運用微教學平臺,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通過與老師、學生的溝通,及時解決問題。
四、結語
如今,互聯網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已深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產生了排斥的心理。借助“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更加具有時代特征,可以提高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114-119.
[2]鄭肖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6(06):56-57.
[3]戎寒,李春山.SWOT模型視域下“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14(04):59-6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