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喜軍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 按接受治療順序及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行精細化護理。評價兩組治療效果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精細護理;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61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 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 病因復雜, 病情容易反復且持續時間長。其臨床表現為患者不定時地在軀干、面部或四肢發生風團和斑塊, 臨床治療相對困難, 傳統的抗組胺藥物治療復發率較高, 效果不夠穩定。研究發現, 臨床慢性蕁麻疹患者經血療法治療后, 其免疫功能調節作用顯著改善, 輔以精細化護理科有效防止病情復發, 增強治療的效果[1]。現將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施行治療后, 輔以精細化護理干預, 療效較為滿意, 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根據《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的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2],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被確診并接受治療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 按照發病時間及患者意愿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年齡18~45歲, 平均年齡(28.43±6.64)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24±1.21)個月;對照組年齡18~51歲, 平均年齡(27.68±6.12)歲;病程1~7個月, 平均病程(3.34±1.22)個月。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蕁麻疹典型的臨床表現, 無明確誘發原因, 在1個月之內未服用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大環內酯類藥物及其他免疫調節劑, 且無其他系統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自血療法及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以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為主要內容。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施行精細化護理干預,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治療護理 治療前充分而準確地向患者介紹自血療法, 讓患者充分了解治療過程, 以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所有患者的抽血均嚴格無菌操作, 并由動作嫻熟的護理人員進行。在指導用藥方面, 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用藥方法及其產生的可能副作用, 如抗組胺藥物可能產生鎮靜作用, 出現頭暈、嗜睡等現象。
1. 2. 2 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囑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或腥冷食物, 多飲水, 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多食用紅棗、阿膠、黑豆等補氣益血的食物, 以增強自身體質。
1. 2. 3 心理護理 患者因皮膚瘙癢、病情反復綿延, 易產生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 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 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對患者的不適表示理解和同情, 解答患者的問題, 掃除患者疑慮, 鼓勵患者樹立積極心態, 堅定其治療的信心。
1. 2. 4 健康指導 該疾病病因復雜, 護理人員還需進行全面的健康指導, 以降低慢性蕁麻疹的病情復發的風險。健康指導包括強調保持環境空氣的清新, 叮囑患者盡管皮膚瘙癢也不可以手抓、摩擦等方式止癢;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習慣, 每天定時通風, 必要時可對空氣進行消毒;注意季節氣候的改變而增減衣物, 避免驟冷驟熱引起皮膚的應激反應。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治愈:瘙癢和風團癥狀均完全消除;顯效:癥狀基本消除;有效:癥狀有所緩解, 偶有發作;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7例(48.57%)、顯效6例(17.14%)、有效10例(28.57%), 無效2例(5.71%), 總有效33例(94.29%);對照組治愈8例(32.00%)、顯效4例
(16.00%)、有效7例(28.00%), 無效6例(24.00%), 總有效19例
(76.0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非常滿意20例
(57.14%)、滿意14例(40.00%)、一般滿意1例(2.89%)、不滿意0例, 總滿意34例(97.14%);對照組非常滿意8例(32.00%)、滿意12例(48.00%)、一般4例(16.00%)、不滿意1例(4.00%), 總滿意20例(8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 發病部位包括患者的面部、四肢、軀干等, 且發病不定時, 但以傍晚和夜間發作多見。該病癥狀雖較輕, 但病情容易反復發作, 患者常發生瘙癢、刺痛等現象, 給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以致精神緊張, 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3]。目前, 慢性蕁麻疹在臨床上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 但是治療效果欠佳, 復發率較高。近年來的研究發現, 自血療法具有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 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臨床實踐證明, 自血療法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4]。然而, 由于慢性蕁麻疹的病因不明確, 患者無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從根本上切斷致病的因素。因此, 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過程對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具有極大的意義。
現代醫學認為, 患者心理狀態與疾病治療效果、預后及康復密切相關[5]。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 通過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介紹慢性蕁麻疹的病因, 讓患者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增強自身免疫力, 并鼓勵其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醫學模式的轉變, 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這也給護理人員的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精細化護理可顯著提高慢性蕁麻疹患者的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詠梅, 劉荷英, 張紅. 慢性蕁麻疹自血療法的護理配合和效果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4(32):332.
[2] 宋曉靜. 中藥聯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68例臨床觀察.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3, 20(2):178-179.
[3] 李娟, 劉世敏. 慢性蕁麻疹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療效觀察.中國傷殘醫學, 2015(24):144-145.
[4] 李珊秀. 個性化護理干預在慢性蕁麻疹患者護理中的效果.中國醫藥科學, 2014, 4(23):128-129.
[5] 牛志梅, 時秀潔. 探討護理干預對潰瘍性角膜炎治療效果及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33):3749-3751.
[收稿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