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 李智 盛夏
【摘要】在網絡環境下,互聯網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高職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心理特征及行為方式等,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本文在分析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基礎上,闡述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革新路徑。
【關鍵詞】網絡環境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革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61-02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一定要重視高職學生的培養,這樣才可以有效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網絡環境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開辟了新的空間
在以往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很多限制,需要面對面的交談,無法廣泛傳播交談內容,致使不能對具有同樣困惑的學生展開同時教育。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首先,網絡不會受到空間、時間的制約,能夠更加廣泛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交流方式也更加靈活。其次,網絡環境的匿名條件能夠讓學生更加坦誠,營造了非常好的氛圍,有助于學生暢所欲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最后,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實現了家庭、學校、社會的一體化,加強了學生的全面教育,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了教育資源
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搜集資料、書籍等,為課堂教學提供參考依據。而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相應的理論素材與現實材料更加豐富、鮮活,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說服力,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三)提供了新的方式與手段
首先,轉變了傳統思維與工作方式,也就是將經驗型工作方式轉變為受科學理論指導的符合人們思想行為發展規律的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其次,由單向灌輸教育轉變為雙向交流教育。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越來越平等,教育中的信息流動是雙向的,通過信息的及時反饋,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成效。最后,由強制命令式教育轉變為服務式教育。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網絡技術不斷應用的形勢下,此種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高職教育的需求,需要落實服務式教育,從而提高教育成果。
(四)帶來了新的挑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網絡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了很多學生沉溺其中,使得人際交往越來越少。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中,使學生情感表達越來越疏遠,并且極大的削弱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網絡信息非常多,但是良莠不齊,小資生活、八卦新聞、網絡交友、情色笑話等充斥網絡,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師資隊伍建設、教育體制完善、教育理論研究、經費投入等方面力度越來越大,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展開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提高了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然而,因為缺乏對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環境變化的了解,沒有關注他們自身及需求的變化,使得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從而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缺乏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變化的研究
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對教育工作環境變化的研究,同時沒有將教育工作環境變化當作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與出發點,使得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取得預期效果。近年來,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出現了很大改變,其自身思想意識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盡管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一定的改進與創新,但是并沒有完全符合教育工作環境的變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針對性。
(二)缺乏個性化與差異化的引導
隨著教育背景的日益多元化,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沒有根據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不同教育目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嚴重缺乏個性化與差異化的引導。通過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在改變人際交流方式的同時,也使高職學生呈現了不同的個體特征,其具體表現主要有:生活方式獨特化、成員類型復雜化、道德素養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等。在此背景下,如果還是設定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必然無法達到個性引導、因材施教的目的,從而極大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三)教育方式落后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采用以管理、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一般均無法得到高職學生的認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較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自身缺乏新意,通過隨機采訪的方式了解,100%的高職學生均表示如果其不是必修課,均不會選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此,針對高職生的抵觸心理而言,如果不能改進與創新教育方式,必然使學生產生厭惡、逆反的心理,從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四)脫離實際
目前,我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脫離實際,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以人為本原則沒有貫徹落實,極大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根據有關調查統計,近年來高職學生的就業率有所降低。造成此種后果的原因非常多,不僅是客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也包括就業期望太高等主觀因素。為此,需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調學生就業期望和就業現實間的矛盾,讓高職學生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就業壓力,有效提高就業成功率。
三、網絡環境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路徑
近些年來,互聯網應用越來越普遍,席卷了全球的每個角落,其不僅是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工具,也是人們生活、生存的一種狀態,全面影響著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發展。高職學生群體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學習、生活中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來越來多,如查閱資料、書籍;聊天、交友;購物等等,可以說已經初步形成了高職學生的網絡化生活環境,使得學生深受網絡影響。此時,一定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革新路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落實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
落實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加大愛國主義、道德規范、社會責任的教育力度,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在學生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不同的高職學生群體,開展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個人價值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分層教育主要就是借鑒復式教育方法,對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的高職學生予以分類編組,之后予以因材施教。通過愛國主義、道德規范、社會責任教育的展開,增強高職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落實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的同時,需要重視教學內容的更新及教育途徑的拓展,對優秀學生予以大力度培養,使其成為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對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予以思想教育,提高其自身覺悟,力爭在道德規范、社會責任上更近一步。
(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
為了滿足高職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需要開設更多的社會實踐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個人發展的結合。馬克思認為:“人可以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可以創造人。”在網絡環境中,高職學生均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其個人發展目標及期望均會發生改變,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種德育教育,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近些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學生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經常產生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通過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緩解與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促使成功就業。
(三)重視校園網功能建設
校園網主要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增加師生互動。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技術與手段,重視校園網功能建設,充實網絡交互,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學生,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其具體操作如下:創建校園博客、留言板、同學錄等板塊;同時,在教育中融入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載體,強化師生交流互動。
(四)構建反饋體系
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上情下傳”非常容易,但是“下情上傳”經常被忽視,導致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準確掌握教育目標,正確認識教育活動的真正意義,利用網絡收集與整理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予以預測,明確其發展規律與方向,保證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展開,并且不會發生脫離實際的情況。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深入了解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從而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提出有效的革新路徑,如落實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重視校園網功能建設、構建反饋體系,從而有效提高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李秋香,周金鳳.網絡條件下高職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J].科技創新導報.201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