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作為新型的認知資源,以其獨有的傳播方式和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領域,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文章在分析了現存問題的基礎上,就“互聯網+”下,高校如何做好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開論述。只有對傳統載體加以改進和提升,不斷進行觀念和思路的創新和實踐,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造了諸多機遇。與此同時,網絡強大的發展趨勢,使得各種思潮接踵而至,都力圖在網絡上占據一席之地,由此引發的對大學生行為、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愈發明顯,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因此,及時調整和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框架,進行“互聯網+”的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顯得尤為刻不容緩。
一、網絡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雙重影響
“互聯網+”的出現,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個廣闊而嶄新的舞臺,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正視網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
首先,網絡的開放性使得高校與外部世界形成一體,充實了各種教育資源,擴大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而且,網絡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大大增強,其所帶來的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為及時反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其次,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型工具。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形式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平面變為立體。新載體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直觀且形象,增強了吸引力,有效地提高了工作實效。
再次,互聯網的虛擬性,打破了師生之間的非協調關系。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學生可以放松地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同樣,這也有利于思政工作者隱藏真實身份,從而方便獲得及時、真實的思想信息。比如借助于校園論壇,學生盡可以暢所欲言,表達心中所思所想。思政工作者看到帖子,可以與其網上溝通,為其釋疑解惑,非常容易達到效果。
2.直面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挑戰
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推動了全球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網絡文化具有多元性及內容復雜性的特點,人們可以自主地領略各種文化和思想。另一方面,網絡作為影響廣泛的傳播媒體,正逐漸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了思想教育的新領域。基于歷史和技術等因素,目前的互聯網充斥著西方的強勢文化。由于各地區的文化差異,有些灰暗、丑惡的內容在網絡上肆虐,引發了嚴重的信息污染。信息資源良莠不齊,傳播迅速,對正在逐步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生而言,其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弊端探析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高度開放的空間。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有義務也有責任更新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提升“互聯網+”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從而不斷開創網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但在現階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站建設乏力。在網站建設方面,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由于技術水平、硬件投入、運作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質量參差不齊。不少網站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維護以及思政工作者的更新,普遍存在內容枯燥乏味、網頁較為粗糙、信息量較少以及更新速度慢等問題。從而無法在思政工作者和學生之間,構建溝通與交流的平臺。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實現形式多樣化。譬如一些高校的思政網站,只限于發布工作信息,這就好比成為了自身的宣傳布告欄,缺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成了純粹的工作網。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薄弱。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從事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人才的現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職責,僅靠學工隊伍來承擔是難以應對的。思想政治工作若是要擺脫被動和盲從,就需要主動出擊,但是在現實中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
總體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影響,究其原因既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教育主體本身素質的問題。但是,歸根結底則在于我們依然沿用著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思維方式,忽視了網絡受眾的主動性。
三、網絡化背景下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途徑分析
1.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化
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并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來占領網絡陣地。建立一批有影響力、有特色的校園主流網站,以正確的交互信息,通過網絡唱響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擁有高用戶量的外圍網站資源。各高校需要密切關注和研究網絡發展的新動向,善于利用這些優質網站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在“互聯網+”從容應對挑戰,贏得主動權,就必須依靠這些網站的較高點擊率來帶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和深化,從而使廣大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2.加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隊伍建設
“互聯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賴的不僅僅是技術工作,還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網絡技術運用當中,這就要求各高校必須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具備了優秀的信息素質,才能進一步了解和熟識網絡環境,憑借優秀的信息能力,從網絡上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有效展開教育和管理工作。
3.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
思政工作者主動上網,找到工作陣地,是把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做到位的前提。網絡起到的橋梁作用,使我們得以確切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從而方能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方法與內容的關系,“互聯網+”所帶來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突破,更是觀念和內容的革新。“互聯網+”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所帶來的作用,要"趨利避害",創造性地開展思政工作,使其成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參考資料 :
[1]祝春梅,宋治非.互聯網新常態下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職業素質的提升[J].職業技術教育. 2015(17)
[2]龐麗銣,蘇琪. “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5(01)
[3]謝太平,湯祖傳. “微時代”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