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濱
摘 要:作為審美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承擔著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審美意識的使命與職責。因此,大專院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本論文以審美視教育為視角,探討和分析當前大專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其開設意義,從而進一步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措施和應對策略,為將來大專學院音樂欣賞課程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審美教育;大專;音樂欣賞
眾所周知,音樂是人們傳遞思想內涵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音樂本身就具備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時下許多專家和學者越來越重視對音樂教育教學的研究,尤其在音樂欣賞教學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學校教育教學不斷地改革與完善,許多大專學院對音樂欣賞課程教育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大專音樂欣賞教學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足。
一、大專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
1.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單一化
在大專學院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更多時候教師往往都是播放音樂、照本宣讀,學生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缺乏一種主體參與教學的模式。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專音樂課程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2.教材內容過于專業化
有些大專學院音樂教師在其欣賞課程教材的選擇上盲目跟風,一味地追隨其他音樂專業學院的腳步,選擇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教材。實際上,這不僅不適合大專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也不會達到預期課程教學的目的與計劃。
3.大專學院對其重視的程度不夠
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程,許多大專學院對其重視的程度不夠。因此,學校在其資金投入方面欠缺、師資力量也較為薄弱、音樂欣賞教學設備陳舊落后。這也間接導致了大專音樂欣賞教學未能進行有效地推進與發展。
4.教學主體存在差異性
每位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不盡相同,因此所呈現出對音樂學習的熱度也自然不同。在開展和實施音樂欣賞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之前,教師要把握好每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素養,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進行講解,從而激發大專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激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審美標準。
二、審美教育視角下大專音樂欣賞課程開設的意義
音樂欣賞是其音樂作品審美藝術再創造的一個過程。作為一種極具審美意識的藝術,音樂具備較高的再創作性與豐富的想象力。德國音樂學家貝多芬也曾說過,“音樂不在譜子上,而在譜子之間”,這也就表明了音樂具有一種特異功能,即開發人們的思維想象力。由此可見,在實施具體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使學生局限于機械地欣賞與歌唱,而是要根據音樂作品的主旋律,靈活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引導學生挖掘音樂作品的內在審美價值與藝術精華,為學生開辟豐富多彩的音樂天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感。我國音樂教育學家劉德昌把自己的親身教學經驗總結為一種教學模式,即“欣賞—模仿—創造表演—欣賞,并堅持認為音樂的最初學習要從聆聽音樂(欣賞音樂)開始。因此,音樂欣賞在音樂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除此之外,我國大專音樂欣賞教育也應與世界音樂接軌。毫無疑問,大部分的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音樂欣賞課程,例如,德國某些學校的音樂欣賞課程注重將音樂融入到學生個人生活和學習中去,強調音樂的審美價值和實用性,從而讓音樂成為重要的個人情感表達方式;美國許多的心理學專家也都提出音樂欣賞課程的重要性,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穆塞爾,他認為學校音樂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就是欣賞教育。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國于2006將音樂教育納入素質教育中去,以此要求各大專學院開設音樂教育課程,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方針。實踐表明,我國的音樂欣賞教學發展正上升到一個歷史的新高度。
三、審美教育視角下大專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改善措施
1.及時轉變音樂欣賞教育理念
在大專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音樂教育教學理念,推行現代化音樂教育的觀念,將素質化教育置于日常教學課堂之中,從而確保大專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促進學校音樂教育的進步。
2.優化音樂欣賞課程教學內容
優化音樂欣賞課程教學內容是大專院校音樂教育教學的關鍵,也是符合大專院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見,教師在實際的音樂欣賞課程中既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經典的音樂作品,同時又要重視對本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學習與探討,運用“一綱多本”的教學模式開展地方特色音樂教育,鼓勵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從而進一步拓寬學生對音樂的認知程度,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潛能和感知,創造性地體會音樂背后的文化與內涵。
3.改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優劣決定著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在大專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突出音樂欣賞教學與專業音樂教學的差別,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可結合時下流行音樂的特征,將流行音樂元素融匯到大專音樂教學中去,從而進行比較式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和音樂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采用自由活動式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教學,例如,學生自行編撰并表演舞臺音樂劇,舉辦多樣的音樂歌唱大賽等等。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文化內涵,而且也增強了他們的課外實踐能力和音樂創作能力,從而進一步推進大專音樂欣賞教育,實現其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四、結束語
上述可見,審美視角下的大專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少部分的大專院校已經加強對其課程的重視程度,并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筆者再次呼吁各大專院校加快對音樂欣賞課程的建設與發展,以期許培養更多有用的本領域人才。
參考文獻:
[1]宋佳.淺析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J].音樂時空,2014(03)
[2]李娜.淺談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J].青春歲月,2013(22)
[3]侯雙霞.音樂欣賞活動的實踐意義探索[J].大舞臺,2013(07)
[4]楊曉輝.淺論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5]胡建華.審美教育視域下高職音樂欣賞教學探析[J].歌海,2014年02期
[6]蔡波.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10期
[7]劉良鵬.高職學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作用與建議[J].北方音樂,2014年06期
[8]胥佳.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探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