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亞非
摘 要:當今教學方法的體系就是運用"激趣、啟思、導疑"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最關鍵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好奇和求學的狀態下,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的體現,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而學生學到了多少取決于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主動性,在于積極的思維過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思維,教師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在探索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下面我就個人幾年來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1突出一個“活”字
目前的小學語文課上,我們不難看到,有的教師仍信奉“汗水精神”,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有的教師似乎為了顯示口才和能分析教材的水平,往往滔滔不絕,講得過多,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有的教師扭著“練為主線”不放,仍搞題海戰術,師生疲于奔命,師生累而效果差;有的教師由“滿堂灌”走向搞“滿堂問”,擺花架子,還美其名曰教學要“活”,實為“活”之皮毛。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辦法很多,但非常實用又非常重要的,則是讀寫教學要突出一個“活”字,要切實擺脫過多的講,過多的問,過多的練習的怪圈,把講、練、問和學生自讀、自思等環節靈活地結合在一堂課中,使課堂具有生動活潑、有動有靜、有聲有思、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2突出一個“樂“字
樂,就是指課堂學習中學生能感到快樂。如何做到樂呢?一是目標激勵,化苦為樂。我們要從培養開拓創新未來人才的戰略高度,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遠大的人生目標,喚起他們學好語文的原動力,以苦為樂,化苦為樂。二是講究實效,學有所樂。我們應設法使學生不斷體驗到學有所得的快感,教師既要胸中有書,更要目中有人,務實求真,使學生學有所樂。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樂。我們要善于挖掘和運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學生背誦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經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開發智力,其樂融融。
3突出一個“合“字
合,即合作。最好的就是“多功能”合作法。課堂45分鐘是語文教學的主戰場,也是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課應是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式接受、“多功能”協調、“立體”式滲透。我們在授課程序設計方面要兼顧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學法思路。充分考慮“聽、說、讀、寫”的最優化組合,及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相機穿插。盡可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保證全神貫注而又輕松愉快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真正在主戰場上打好提高學習效率的攻堅戰。
4突出一個“趣”字
趣,就是激發學生讀寫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有老師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他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當然,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我們要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5突出一個“用”字
用,即學以致用,對此,我們要結合實際及時指導。無疑,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有老師在教完這篇課文后,就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為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踴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著,她睡覺我伴著,而且我還緊緊地捏著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發現媽媽提著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著發就在后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里空蕩蕩的,怎么也睡不著,只好抱著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6突出一個“巧”字
巧,指精讀中領悟,重在“巧”。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對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能通過自讀,自悟出來。但學生的悟,需要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是找到讀寫結合的聯結點。使讀寫真正結合起來,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習作看成是語文園地要求的那點內容,應把習作,不僅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還要巴習作與生活緊密相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實現新可改的要求,學生知道寫什么,懂得怎么寫。進而喜歡閱讀與寫作,實現愛讀寫,會讀寫,且能讀寫得好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羅國發.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若干思考[J].讀寫算:教師版,2014,(34):186-186.
[2]馬宏靜.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師版,2014,(32):106-106.
[3]樊東香.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點滴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1):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