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蘭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習作教學具有自主性、情感性、目的性、真實性、靈活性、獨特性、新穎性、開放性、審美性、合作性。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習作要以“真”“實”為先:走進璀璨的生活世界;善待童心:放飛生命的彩色翅膀;要張揚個性:喚醒沉睡的習作潛能;要超越自我:尋覓自己的燦爛天空;要獨辟蹊徑:流淌靈性的生命歡歌;要多向交流:共享習作的陽光雨露。
關鍵詞:新課改;作文教學;初探
一、讓呼喚新課改成為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
學生作文是學生心靈的直接映射,是學生思想的淋漓展示,是學生睿智的集中反映,是學生人格的充分體現,是學生情感的強力沖動,是學生激情的自由綻放,是學生精神家園中的一種有生命的、有價值的、鮮活的、明敏的、獨特的、審美的、新穎的靈奇建構。我們呼喚新課改,呼喚學生作文成為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成為學生夢想放飛的天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張揚個性的力量,引領學生奮發向上,茁壯成長。
二、新課程中運用新理念指導學生寫作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在學生作文方面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生的習作教學應該具有:自主性、情感性、目的性、真實性、靈活性、獨特性、新穎性、開放性、審美性、合作性。
新的作文理念像一縷清新的春風,給新時期小學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作文理念在帶給我們新的希望的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好學生作文,引領學生寫好作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標》語),是我們這一代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三、新課程下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
引領學生寫好新作文,既要返樸歸真,正本清源,又要遵循原則,與時俱進。
1.“真”“實”為先:走進璀璨的生活世界
真實是小學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實的人,才有真實的個性,才能寫出真實的有個性的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 “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入”“真”“實”的世界中去,“引進”新的生活中去:既要求學生學會用火眼金睛去觀察生活中最平凡、最細微的事物;又要求學生學會用智慧的頭腦去思考生活中蘊含的新內容、新思想、新方法;還要求學生學會用“真”“實”的筆觸去描寫真人,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會寫出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香氣撲鼻”的新作文來!
2.善待童心:放飛生命的彩色翅膀
作文是個性的釋放,更是生命的律動。作為教師,雖然我們的年齡不可能再回到孩提時代,但我們的心可以回去;雖然我們的童心不可能再擁有,但我們可以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可以用兒童的眼光去欣賞事物。《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時空,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因此,對于孩子們的作文,不要以成人的觀點去約束學生,不要以成人的方法去要求學生,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學生,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眼中的世界,不要人為地給學生設置習作“障礙”,不要隨意地用老師的那一把“剪刀”去“剪”學生習作中的“葉”,去“修”學生習作中的“枝”。這樣,學生的表達才有心理的安全,學生的傾吐才有心靈的自由! 我們就可以看到真實的童年,聽到花開的聲音,嗅到泥土的芳香。長此以往,學生就一定會寫出具有“原汁原味”的清新活潑的新作文來!
3.超越自我:尋覓自己的燦爛天空
超越自我,就是指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獨樹一幟:敢于采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采用過的“新”材料,敢于描寫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描寫過的“新”事物,敢于使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新”方法,敢于表達自己過去從來沒有表達過的“新”觀點,敢于抒發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抒發過的“新”情感,敢于吐露自己從來沒有吐露過的“新”思想,敢于運用自己過去從來沒有運用過的“新”詞句,敢于想象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想象過的“新”畫面,敢于嘗試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新”文體。比如說吧,學生過去寫記事的作文時,總是喜歡用順序的方法去寫,而這一次,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要想寫得新穎一點,要想把高潮放到開頭去吸引讀者,就可以嘗試著運用倒敘的方法去寫。向別人介紹一樣東西,學生過去經常慣用敘述的寫法,而這一次,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要想寫得自然隨和一些,要想給讀者一個更親切的感覺,就應該嘗試著運用擬人的寫法去寫。在別人看來,就是一次突破,就是一個創新,就是一次長進!如果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在每一次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都要求學生至少能在某一個方面有所超越的話,日久天長,學生就一定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生命活力、新穎別致的新作文來!
4.多向交流:共享習作的陽光雨露
交流是吸取信息,吸收營養,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愿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寫成的一篇篇習作,各有各的精妙之筆,各有各的閃光之點,各有各的創新之處。或美目傳神,妙題誘人;或場面精彩,描寫動人;或語言樸實,以情感人;或妙語連珠,一語驚人;或結構精巧,新穎吸人;或亮點突出,光彩照人……經常評改、相互評改,經常交流、多向交流,就能夠相互借鑒、相互提醒、相互吸取、相互營養、相互感染,就能夠共享信息、共享經驗、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共享以語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達到心靈審美的自足、自適、自娛、自樂和自我寫作水平的提升,堅持下去,學生就一定會打造和經營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寫出豐富多彩的作文來!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
[2]《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綱要》(2001年7月)
[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