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我國職業教育至今,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其作用是無可取代的,其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能型職業技術人才,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特殊的轉型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對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背景下職業教育專業發展如何做好定位、改革,以更好的適應區域經濟產業升級及發展,就成為廣大職業教育人員需要深思的問題。文章針對該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職業教育 專業發展 區域經濟 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11-02
歷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就關系密切,一方面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應用型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區域經濟又反過來影響職業教育,對其提供各類資源方面的支持,為職業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充分挖掘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因此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1]。
一、職業教育的特點
與其它教育形式不同,職業教育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其人才培養定位于生產、管理及服務一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堅持理學聯系實際的原則,以學生的技能訓練為側重點,教學中實習實訓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其次,職業教育通常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以更好的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再次,教學主體多元化。當前職業教育中,主要采取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企業參與教學管理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教學主體更加多元,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最后,教師隊伍必須具備“雙師型”特點,所謂雙師是指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的職業素養,還要具備工程師、經濟師、技師、醫師等專業技能素養,即職業教育老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可以深入、準確的理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2]。
二、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對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影響
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而反過來,區域經濟結構又會對職業教育產生直接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區域經濟產業結構會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產生影響。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其技術構成發展水平不均衡,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對勞動力的需求,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訓類型產生決定性作用,而專業設置是這一作用的直接體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應用會催生新的行業與新的人才需求,因此,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必須考慮當地的產業結構需要[3]。其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會對職業教育的規模產生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講,區域經濟所提供的社會剩余產品會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產生直接影響,比如提供教育對象及智力活動時間的多少等。受傳統社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教育體制基本上是“兩級管理、省級政府為主”的形式,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就是政府撥款,因此,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會對職業教育的投資規模產生直接影響。再次,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高端人才可以通過外地引進來實現,但是基礎型、技能型的一線人才要大規模引進則不現實,因此職業教育就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人才輸送力量,職業教育必須打破傳統學科教育的固定模式,以市場為導向,面向生產線,建立一個新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4]。最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會對職業教育就業情況產生影響。一方面,各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就業機會也有所不同,產業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決定就業量的變化,因此職業教育人才的就業與區域經濟結構發展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開放程度也會對學生就業產生影響,經濟越開放,學生的就業機會就越多。
三、職業教育專業發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升級存在的問題
雖然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但是實際上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在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一)辦學定位偏離經濟發展需要
現階段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辦學定位都是職業教育的發展主線,如辦學定位不科學、不合理,則會對職業院校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我國職業教育在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辦學定位趨同化現象嚴重的問題,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存在盲目性、隨意性,未充分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特定,辦學方向缺乏特色,過于片面的追求“大而全”,忽略了地方經濟發展中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特點[5]。此外,雖然一些職業院校認識到了自身的辦學定位問題,但是受辦學條件的限制,各種硬件、軟件資源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二)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銜接度低
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契合度是評價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適應性的硬性指標。但是現階段很多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銜接度較低,未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色設置專業。比如課程結構與產業技能要求錯位、職業院校專業布點與區域產業集群吻合度低等。并且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相比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要具備一定的預見性、前瞻性,才能更好的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但是實際上,職業院校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院、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方面投入較少,專業設置的步伐跟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6]。
(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較低
經濟發展、產業升級過程中,職業教育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專業技術水平、科研服務能力等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職業教育提出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目標,但是現階段,各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教師的科研服務能力、攻關能力普遍較弱,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師都是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根本不具備實踐經驗,更談不上科技研發能力,與雙師型隊伍的師資力量建設目標相去甚遠。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更新慢、追蹤產業發展意識淡薄、技術進步知識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那么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無從談起。
四、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針對現階段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提高其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適應性:
(一)調整職業教育發展定位
首先要突出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產業屬性,其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特色層次鮮明、辦學機制靈活多樣,因此職業教育要將自身這一優勢繼續保持下去,并在此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在人才培養及辦學特色方面找準定位,強化優勢,錯位發展,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7]。其次,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對傳統學科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高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針對性,促進技術轉移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最后,做好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定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道德不平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是兩項硬性指標,職業教育要更加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訓,在課程體系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及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其社會適應性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實現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
專業設置是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直接體現,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注重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在宏觀方面,辦學治校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收集、獲取相關信息,對當地經濟變化、產業變革可能帶來的崗位結構變化做出科學、準確的預測,對校內各專業設置做出前瞻性調整,以更好的滿足區域產業需求。在微觀方面,要對校內的專業課程體系、技術結構培訓體系做出調整,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內容,向學生講授更前沿的技術,保證其學科知識的先進性,以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崗位需求。此外,政府方面要加強引導,建立一條完善的專業與產業雙向對接的協調機制,鼓勵學校與企業加強互動,保證職業院校專業群與企業崗位群的有效對接。
(三)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的建設
職業教育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以重點專業為依托,培養一批在專業領域內影響大、能力強的教學名師及專業科研帶頭人,發揮其輻射作用,推進這一專業領域科研團隊的建設與發展。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組建校企聯合的科研團隊,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增強其應用價值,擴大其市場前景,推動地方產業結構的升級。教師要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到車間、生產一線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創新需要,以區域技術創新、技術開發為基點,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企業進修等機會, 每年派遣一部分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至少2個月以上的體驗學習,并對其學習成果進行考核,以保證教師的學習效果。
(四)完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的本質內涵就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也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因此要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積極搭建產學合作平臺,建立校企長效合作機制。職業院校要將校企合作管理、收益分配制度等細節問題提上日程,建立科學、完善的校企合作激勵政策,不斷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及規范性,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積極性。此外,職業院校還要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實現政校企三方聯動,拓展校企合作新領域。廣泛開展與企業、行業、政府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組織優勢、資源調控優勢和公共管理優勢,主導構建校企合作對話工作平臺,統籌當地的職業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通過設備、場地租賃或智力資源投入等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用好政府出臺的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改善企業參與的運行機制[8]。
五、結語
總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在對接地方產業結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包括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銜接度低、師資力量薄弱等。因此在實際發展中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找準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實現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對接,并加強自身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政府部門的引導、扶持下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密切合作,構建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等,以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堅持職業教育特有的辦學特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當地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高技能、高職業道德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紀慧蓉.產業升級視域下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功能及優化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4(27).
[2]曹培之,闕明坤.試論高職院校專業調整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動態關系[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丁金昌.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經濟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4]常雪梅.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6(1).
[5]鄭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度研究——以杭州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2).
[6]周鳴陽.產業調整視閾下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優化的路徑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2(4).
[7]樓世洲.專業對接產業人才服務企業——構建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
[8]梁煒,賈臘江.陜西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