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珊
【摘要】古詩鑒賞題型是高考語文考卷內容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大部分題型以主觀題形式出現,這既對培養考生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幫助,也存在理解與分析層面的難度。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背景,在文中探討了目前高考古詩鑒賞類題型對學生考試能力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古詩鑒賞能力培養對策。
【關鍵詞】高考題型 語文 古詩鑒賞 考試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35-01
就目前的語文高考形勢來看,古詩鑒賞類題型相比以前更加強調選材與教材之間的聯系,從主觀層面關注并考察學生對古詩主旨的把握及鑒賞能力。所以說,教師應該跟隨這一變化來有針對性的提出全新的教學內容,調整課堂教學方法,立足高考、提升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也要做到圍繞考試大綱來強化他們的考試能力。
一、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型的考試能力要求分析
目前語文高考中古詩鑒賞題型多以主觀題形式出現,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表達應用、探究與鑒賞評價這4大能力,以下將作出具體分析。
首先是綜合分析能力,在高考中,學生應該具備分解古詩詞并做到深層剖析,整理歸納重點,找到解題思路。只有縷清做題順序,在識記與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對古詩詞的綜合分析能力,拿到高分。
其次是鑒賞評價能力,對高考中古詩鑒賞題型要具備一定的材料鑒別與評價能力。所謂評價就是賞析與評說,它要以識記、理解與綜合分析為基礎來提升對古詩詞的閱讀鑒賞水平,并對古詩內容作出正確的主觀評價判斷,實現答題。
第三是表達應用能力,這里是指對古詩中所蘊含知識的表達能力應用。學生擁有良好的表達思維,才能在主觀題型中給出更有自我主見的答案,這種能力非常適合于古詩鑒賞這樣的開放性高考題型。
最后是探究能力,當學生在高考過程中對古詩鑒賞中所涉及問題進行探討時,他一定要做到擁有獨到見解,能夠發現和創新思路,實現通過鑒賞來深層次挖掘古詩內涵,給出更高水平的評價解題思路。
對于以上4部分能力考查,高考非常側重于它們的應用與發展能力,而且它們之間屬于嚴謹的遞進關系。總而言之,高考語文中古詩鑒賞題型講求的是循序漸進原則,這也反映了平時教學過程中的基本進度節奏,就是要教師針對高考題型來打好學生基礎,在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再去注意對古詩詞作品形象、語言與表達技巧的深層次鑒賞,總結詩中中心思想內容,最終實現學生對古詩鑒賞后的自我觀點態度表達[1]。
二、基于語文高考題型的日常課堂古詩鑒賞能力培養
基于語文高考古詩鑒賞題型的專門能力培養最應該注重學生讀、寫兩方面素質。
(一)品讀古詩詞、互文解意
互文解意,品文字句應該是培養學生古詩鑒賞能力的基礎。教師在首次教授一首古詩時應該通過閱讀來讓學生感知詩中的初步內涵,帶領學生有情感的朗誦詩篇,深化他們對表面詞句的理解。舉例來說,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其中就巧妙的運用了疊詞,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就疊詞來為學生朗誦詩篇,明確詩人在尋覓什么。是在尋覓那種“三杯兩盞淡酒”的醉意醺醺意境,同時也是在感觸那種“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憂愁苦悶心境。在這里,全篇的思想感情非常濃郁,表達的是詩人心底無盡的悲痛,所以在引導學生朗讀時應該將語速盡量放緩,語調壓低,每一個字都要做到頓挫有力,用氣息來帶動聲音和感情,形成一種拖腔,聲斷意連,這樣就能準確把握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從高考題型來看,古詩鑒賞主觀題非常強調學生對詩篇內容的聯想性,基于上述的閱讀教學方法就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聯想能力,驅動學生通過自我理解與想象來感受詩詞意境美,最后成功表達感受并解題。 另外,教師也可以選擇互文閱讀方式,即借古詩中來實施對話策略,在文本間與學生形成平等交流、相互提問的環境,將古詩中的故事與語境、與歷史、與生活相聯系,建立一種跨文化式的文本文化解讀模式,這樣能夠借古詩拓展更多學習內容,也讓古詩鑒賞教學過程在文化解讀方面更具有廣度與深度[2]。
(二)主動拓展、以寫帶賞
如今高考改革,特別是針對高考語文中古詩鑒賞題型的立意要求更加開放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給出不同的看法與答案,但傳統古詩鑒賞課程強調按部就班、解題答題、略顯死板,很容易造成學生由于興趣下降而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脫離出來變得主動,此時就要多多拓展古詩鑒賞內容,做到以寫帶賞。
古詩鑒賞中“寫”的成分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更加強調多樣性,寫并非是單純的將詩句中巧妙的地方借鑒抄寫出來,還包括轉化與創造,比如仿詞、仿句自創詩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古詩鑒賞結束之后對其進行改寫,這就是建立在閱讀后情感體驗基礎上的二次創作延伸。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找出詩句中所要表達的典型意象,然后先通過口述特征,再展開想象,鼓勵他們用散文詩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描述詩句中所要表達的環境。為此,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組隊,讓他們在協作環境下從聲、色、形、態等多個方面來展開聯想創作,改寫詩篇。就比如說讓學生將“風”、“雨”等詩篇中所提及的自然意象描寫成一段表達“孤獨寂靜”情感的文字,創作之后教師再拿來與全班同學共同品評,進而發現原詩句中的巧妙之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這對學生在高考古詩鑒賞題型答題非常有利[3]。
如今高考古詩鑒賞題型講求對古詩中精妙語言、精妙觀感的解讀透析與表達流露,非常注重對學生創作、聯想思維能力的考察,所以教師更應該靈活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用心靈去理解古詩鑒賞內涵,讓他們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培養來改善學生的思想境界,讓他們形成完善美好的人格,這也是高考立題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玉清.高中語文高考題型中的古詩鑒賞[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4(7):31.
[2]朱春芳.立足高考的古詩詞教學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4.36-46.
[3]席作禹.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D].聊城大學,20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