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小學低年級學生,本性愛動,好奇心強,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嘗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教學,充分體現以實物為支撐,讓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豐富感性認識,建立清晰表象,讓低年級的學生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取新知、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自主 有效學習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34-01
在教學《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嘗試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設計了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探究學習過程中有效獲取知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片斷】
一、情境導入,引出主題圖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
生:春天。
師:那誰能說說春天是怎樣的季節?(出示公園主題圖)
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圖畫,你們看到他們在干什么?
生1:我看到他們在玩丟手絹!
生2:我看到他們在踢球。
生3:我看到他們在捉迷藏。
……
二、自主構建,合作交流獲新知
師:小朋友們一定玩得很開心,那你能根據你所看到的,提出數學問題嗎?
生1:丟手絹的同學中,女同學有8人,男同學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2:要16人來踢球,現在只來了9人,還要來多少人?
生3:13人玩捉迷藏,我面有6人,藏起來了多少人?
生4:丟手絹的同學中,女同學有8人,男同學有6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師:同學們的腦筋真靈!提出了這么多問題。剛剛同學們說踢足球的還缺人,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下還要去找幾個人來呢?(師揭示課題:用數學)
出示(有16人踢足球,現在只來了9人,還要來幾個人?)小組可以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學生嘗試計算,再與小組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可以用小棒來擺一擺:
(學生交流的算法有)
(1)一個一個地減,既從16根小棒中1根1根地去掉,去掉9次,還剩7根。
(2)從16根小棒中先去掉6根,剩10根;再去掉3根,最后剩7根。
(3)先擺出16根小棒,把它分成兩份,一份是9根,另一份是7根,去掉9根,還剩7根。
(4)把16根小棒分成兩份,一份是10根,另一份是6根,先去掉10根,還剩6根;再從去掉的10根中拿回一根,合起來還剩7根。
(5)把16根小棒分成兩份,一份是10根,另一份是6根,先從10根中去掉9根,還剩1根,把剩下的1根和另外的6根合起來,還剩7根。
……
隨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喜歡哪種算法?學生的看法不一,教師均給予肯定,并指出: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算。
【教學反思】
一、營造氛圍,為學生自主構建創條件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新教材的內容設計非常貼近兒童的生活,以兒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想方法,學習內容和練習的設計非常注重童趣,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這節課中,教師以有趣的情境圖“春天的公園”作引入,并詢問:“大家想去公園里看看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嗎?”這樣,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勾起學生對春色的回憶,導入新課自然而然,簡單的一句問話,更為學生營造了自主探究的氛圍,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了學習需要,讓學生真正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探究學習。
二、自主構建,讓學生主動探究獲新知
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當前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在學習新知時,除教師的示范、誘導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兒童積極參與到探究中來,這樣,既掌握了新知又培養了探索精神及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的能力。我們除了要注意師生之間的研討外,還要重視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將自主學習、探究交流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尤其是對于本課中的重難點,充分利用學生自主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共同探討、交流新知。如“16-9”的多種算法,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擺小棒,經歷探究的過程得到的。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學生善學、樂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多一點“請把你的想法告訴你的同桌”,這樣,孩子們交流的機會多了,有些不敢在班際場合表達自己見解的孩子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看法。給予孩子們一定的思考空間,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思考中獲取新知識。
三、做數學,讓學生自主構建獲成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從而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樂學、勤學、會學,有創造性地學,達到“以學為樂”的最高境界,優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要努力拓展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放的時空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創造。這樣,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做數學”,從而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節課的知識“16-9”的多種算法,正是由學生自己動腦而獲得的,不是老師“灌”給他們的。這樣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帶著解決問題的明確目的,認真觀察、思考、群體討論與交流,終于探索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感受到重新創造數學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簡介:
黃玉顏(1970,3-),女,漢族,廣東省廣州市人,大專,校長,小學高級,研究方向: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