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落實,諸多更加具備科學性的課程教學標準相繼出臺,其主要倡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思維創新學習等,最為核心的一點即為全面改變學生過去的學習方式。優化與生本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逐漸走進課堂,筆者將在文中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對優化與生本理念在其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優化 生本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43-01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的不斷升溫,生本教學理念逐漸走進了小學教育階段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若想要真正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就必須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自主性有效地調動起來。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及時提高自身對于學生的重視意識,并不斷挖掘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此,筆者在文中主要對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以期可以有效推動小學數學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生本理念的教學要求
1.側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在教與學這一矛盾體中,學作為主要因素,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教學則是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學生必須要借助此外因才可以充分發揮出自我的學習功能[1]。在實際利用生本理念進行教學滲透過程中,其完全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講,教師學生旁聽的教學僵局。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充分發揮出了自我的學習主體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每一堂教學活動的主講時間都需要限定在十分鐘以內,其余的學習時間全部交給班級中的學生,要求其自主展開學習討論,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開拓創新的精神。
2.側重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其一,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在全面遵循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新課程教學改革標準中一再要求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及時幫助學生在自我思維拓展過程中,有效地理解并掌握數學學習思維,并在有效的學習引導后,逐漸掌握數學自學能力。
其二,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結合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其主要是指教師事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制定有效的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拓展研究學習,科學有效地分解本節課堂教學知識點內容,并對其知識點進行有效的匹配課后訓練題目及拓展延伸練習,以此來強化班級中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印象及思維遷移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優化與生本理念的滲透
1.積極創設生本理念下自主學習空間
過去傳統的數學教學,不是以教學為主要形式,就是以學習疑問為基本形式,極大地占用了學生的學習思維的發展空間與時間,十分不利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數學學習思維的發展。為此,教師需要將課堂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將講臺還給學生,使小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公,將生本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教師若是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做到“五個放手”,核心含義是指放手要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預習、放手讓小學生進行學習想象、放手讓學生提出自我的學習質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考證、放手讓小學生自主進行綜合評價等[2]。
例如,筆者執教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找次品》一課,為了避免課堂中合作交流走過場或流于形式,教師在認真解讀教材的編寫意圖后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精心設置導學提綱問題:(1)說說你對“次品”的理解;(2)請從2瓶、3瓶鈣片中找到1瓶質量較輕的次品,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3)同桌討論,利用學具擺一擺從5瓶鈣片中找到1瓶質量較輕的次品,并把找次品的過程用簡潔的方法記錄下來,想一想:稱幾次保證能找到那瓶次品?(4)通過預習,你有什么問題?教師關注學生,通過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充分信任學生,情景讓學生去想,實踐讓學生去做,圖形讓學生去畫,是非讓學生去辨,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在8瓶中找次品的探索活動,通過未來課堂的新模式——微課程建設,以教師提出的問題為載體,借助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觀看微課程。這樣在有指向性、層次性、開放性的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課前多看、多想、多聽、多問,掌握思考方法、學會自我反思。課堂中學生成為主體,教師組織進行有效地交流,注重學生思辨、思維的過程。有效地優化教學過程,積極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數學地表達,同時培養了思維創新能力和問題意識。
2.優化教學過程,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
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優化自我的教學過程。通過有效的評價鼓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勇于提出自我的學習質疑。學生將在提出學習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習思維層次。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若是想高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就需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有水平的學習提問,借助學習問題,來充分挖掘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這一課時,由于“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三年學生的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教材以小兔吃蘿卜的情境呈現,找出6里有()個2,初步認識倍的含義,緊接著安排了練習鞏固倍的含義及關系。教學時教師要挖教材背后的深處,充分挖掘知識廣度,探索學生思維的深度。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調研,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引入問題讓學生從兩個數量相比引導學生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出發,先讓學生解決差比問題,再鼓勵學生質疑還有另一種比法嗎?(幾份幾份比),讓學生提出學習質疑,初步感受到“倍”是“加減結構”到“乘除結構”的轉折,意識到差比和倍比是一種“質”的變化。通過探究在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后可以應用變式辨析疑惑問題,采取啟發誘導法為主,在矛盾困惑中凸顯“倍”的內涵,如出示題目:藍花12朵,藍花是紅花的幾倍?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紅花的朵數還不知道呢?能解決嗎?”“是啊!‘一份的數量(紅花的朵數)還不知道呢!”教師通過有效的評價鼓勵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大膽猜想紅花的朵數。在猜想、解決問題中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都是12朵藍花,比的倍數不同?”在問題的驅動下,思維變得活躍,學生辨析解決不同標準,倍數不同,進一步鞏固對倍的概念內涵的理解。課后作業設計可有效結合開放題如(1)___是___的4倍(2)___是___的___倍,進行抽象的數與數比較。教師不斷地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轉換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實現從“物”——“形”——“數”,直觀模型——抽象模型的建立,教學的指向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進程一致,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學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學生的學習地位也在日漸提升,小學教育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也在向生本方向轉型。基于此教學背景,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此理念,進而更加高效地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玉桃.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本理念的滲透[J].江西教育.2015;05;56-57
[2]寧翠娥.小學數學課堂貫徹“生本”理念的途徑[J].沈陽師范大學教育.2015;0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