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璠
摘 要: 在高考理綜試題中,物理部分的最后一道計算題往往是一份卷中最難的一道題,這道題具有很高的區分度,是區分高水平學生和低水平學生的一道分水嶺。同時,這道題也有著指揮棒的作用,對今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起著方向性的指示作用。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25題是怎樣體現這樣的作用呢?對高中物理教學有什么啟示呢?本文就此作探討。
關鍵詞: 壓軸題 物理思維 教學方法 解題方法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萬眾矚目中落下了帷幕,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高考的結束只不過是下一個階段工作的開始,從今年的高考理綜物理試題來看,有許多方面值得認真研究,對今后的教學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其中第25題就是這樣的。現把原題和示意圖展示如下:
(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25題)半徑分別為r和2r的同心圓形導軌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內,一長為r,質量為m且質量分布均勻的直導體棒AB置于圓導軌上面,BA的延長線通過導軌中心O,裝置的俯視圖如圖所示,整個裝置位于一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的大小為B,方向向下,在內圓導軌的C點和外圓的D點之間接有一阻值為R的電阻(圖中未畫出),直導體棒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以角速度為ω繞O逆時針勻速轉動,在轉動過程中始終與導軌保持良好接觸,設導體棒與導軌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導體棒和導體的電阻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求:
(1)通過電阻R的感應電流的方向和大小;
(2)外力的功率。
解析:這是理綜物理中的最后一道大題,是通常所說的“壓軸題”,該題以電磁感應為背景,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處理新問題的能力,很好地體現了高考能力立意這一命題原則。
解:(1)①方向:方向的判定需要用到安培右手定則,根據題中所給條件可判斷AB棒中電流方向為從B到A,通過電阻R的電流方向為從C到D。這是比較基本的一個問題。多數學生可以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
②設問通過電阻R的感應電流的大小:關鍵是感應電動勢大小的計算,多數學生會有一定的畏難情緒,一是導體棒不是平動切割,二是平時教學中這種切割較少用到。這就需要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進行遷移,形成能力解決該問題。
第一途徑,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n,試圖解決△Φ,根據題中所給條件可知,B不變,計算變化的面積,設經過t時間,轉過的圓心角為θ=ωt,
所變化的大扇形和小扇形面積分別面積為
第二途徑,由題可知從A到B速度均勻增加,可以考慮平均值的方法。A、B兩點的線速度為
平均值為
運用法拉第電磁感應推論可得:E=Br
由歐姆定律得:I=
聯立以上各式得:
電流大小為I=
點評:第二種方法其實就隱藏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我們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求平均速度就用到了上述方法。類似的還有功的計算,彈簧彈力的計算等,都有這種思維隱藏其中。
(2)外力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從能量守恒可以判斷,外力的功率等于電阻的焦耳熱功率和摩擦力的熱功率之和。
電阻的焦耳熱功率P=
結合第一問中電流大小得電阻R的焦耳熱功率
解決摩擦力的熱功率是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區分的關鍵一環。應該考慮到摩擦力做功與路程有關,導體棒受到時內外軌的摩擦力作用,做功大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的是2014年高考物理中的壓軸題一改過去在繁難的計算上考查學生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思維的深度和靈活性的要求,更注重能力的考查,這給了眾多考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高考的指揮棒的作用來看,一是有助于解決過去沉陷題海戰術不能自拔的問題;二是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學的“減負增能”。這不論對高中物理教學,還是對學生今后的成長,還是高校選拔人才來說,都是有利的。三是從指導教學方面看,今后的物理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擠時間、拼體力的題海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