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 在學校教學教育過程中,開展積極有效的班會課,將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保障,是全面開展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現階段,從初中到高中階段創新學生的班會課形式已成為必然趨勢,老師在班會課中應該積極思考探索如何提高主題班會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 主題班會 實踐研究 班會有效性
在高中學習階段,班會課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與形式。在主題班會中,班主任通過某一固定主題內容展開,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游戲或者活動的形式,反映學生的內心世界,老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與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初高中過度階段的學習生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題班會處于發展階段,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老師及學校認真對待,采取科學合理的辦法應對這些問題,從而實現主題班會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1.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心理表現
初中與高中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及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在剛剛進入高中校園后,興奮過后便是一些始料未及的不適應問題。如陌生的新環境、人際交往、教學形式與內容的改變,同時很多學生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要親自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瑣碎事情,這些都很有可能引起不適應。此外,經過中考的淘汰機制,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無法再像初中時期那樣成績優異,這就會讓他們感到失落,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如果班主任不及時解決好這些心理問題,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
2.提高初高中生主題班會有效性的策略
2.1在主題班會中提高老師的模范榜樣作用。
老師,是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在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對老師的傳道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具備高尚的師德、強烈的工作責任心與事業心、嚴謹的教學態度與大公無私的精神及文明的言行舉止。在高中教學尤其是初高中銜接期階段,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師德建設力度,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活動,激發老師的責任心與優質教學的態度;同時充分利用主題班會的時間,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老師的光輝師德形象感化引導學生,實現主題班會的德育教育目標。
2.2通過一些情景互動激發學生的內心互動。
只有通過與學生內心之間的真實互動才是真正的德育過程,它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高中老師要掌握學生內心世界感情的變化,經過有效的道德情景模擬,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體驗;同時老師還要仔細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根據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班會內容通俗易懂,這樣才更能實現其德育教育目標。
2.3提高主題班會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是深化引起共鳴的班會主題。
在主題班會過程中,班會主題的升華是班會的最后一個實施環節,在這一結尾環節中,老師與學生共同總結對此次班會德育教育的領悟,從而深化提高班會的主題。但是在實際高中學生班會活動中,老師在班會開始階段就賦予學生班會的主動權,自己退到臺下;直至班會結束,老師只是在臺上象征性地宣布班會很成功,到此結束而已,對此次主題班會沒有任何總結與建議,因此班會活動就很難凸顯主題,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班會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在班會結束時,深化班會主題對班會活動成功與否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老師要高度重視班會主題升華的重要性。
2.4積極構建初高中階段的系列主題班會。
在初高中銜接期階段,舉辦系列主題的班會活動,為班級班會活動德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有的班級開展班會活動就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班會活動內容沒有合理有效地規劃,在班會活動過程中表現得很隨意,缺乏認真負責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一次班會活動的結束不代表學生德育教育的完成,而且每次班會活動都是緊密相連的,這一次班會的開始將是上一次班會活動的鞏固與延續,又或是深入拓展;同時這次活動的順利結束為下次班會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樣一系列主題班會才能保障高中學生德育教育目標實現。如果在班會活動中沒有鮮明的主題又或隨波逐流,嚴重削弱班會活動對高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同時每次主題班會活動如果不能有效統一結合,那么主題班會的漸進連續性與層次性就無從談起。
2.5將學生作為班會活動的主體,以實際問題為班會核心內容。
在初高中銜接期課堂班會主題活動中,老師要將學生作為班會的主體,以現實生活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作為班會的核心內容。班會活動中,老師就是通過生活素材為學生模擬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糾正行為偏差,提高判斷分析道德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潛在的道德智慧。同時,通過班會活動,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揚善抑惡,建立良好的道德與人格品質,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自我生存超越能力。
3.舉行主題班會活動遵循的原則
3.1學生之間的自主互動性原則
高中學生相對于其他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意識已經相對成熟,因此在此階段班會課上,應該以活動形式開展,特別是學生積極進行互動的活動。在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價值觀與興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在班會課上的積極參與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針對主題班會進行知性的靈動設計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只有通過有效的互動,生命世界才會有活力,增強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3.2班會的形式靈活多變性原則
在開展主題班會時,班會的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在學校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老師要加強資源意識,對現有材料進行創新的同時,積極開發與現有材料相關的文本與非文本資源課程,構建多樣化的教育平臺,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3對德育班會要有創新意識
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老師要積極了解掌握不同學生的個性與德育教學的規律,根據班會模擬情景活動,啟迪激發學生的思維智慧,讓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學會全面、理性及科學地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面臨的問題。
綜上所述,盡管在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的主題班會活動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班主任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班會活動中將思想趣味與教育目的有效結合,盡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寓教于樂,才能從本質上實現主題班會德育教育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唐燦丹.提高團輔班會課有效性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5,No.75009:89-90.
[2]李小華.提高主題班會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學苑教育,2015,No.15410:92-93.
[3]嚴中,錢云樓.新媒體時代下高校主題班會課程化建設的必要性與實施方案[J].商,2015,4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