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素質教育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項發展。體育教學作為初中教育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初中教育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初中體育教學存在問題,既降低初中體育教學效率,又不利于初中學生體育素質的提升。為此,有關部門有必要針對初中體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問題進行研究。本文主要論述了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初中體育教學 參與式教學法 教學應用
體育教學策略的定義為:體育教學策略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所預想的教學環境和條件設計體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根據實際發生的教學情景調整教學程序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要使學生真正成為體育鍛煉的收益者和參與者,必須先讓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和鍛煉有好感,再逐步培養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終極目標。目前,我國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較多的不足,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把握好參與式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對提升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且對提高初中學生身體素質具有現實意義。
一、參與式教學的內涵
參與式教學即合作式教學,有效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此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效交流,促使教師采用多樣化的、靈活性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參與式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和綜合素質[1]。
二、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不夠重視體育教學
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初中體育教學的成效。初中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課時數量少,難以滿足初中體育教學的需要。許多初中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夠合理,即重視文化學科,輕視體育等學科。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對體育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促使初中學校有必要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2]。
(二)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
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體育課程教學和學生的體育素質有重要的影響。由于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從而降低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部分初中體育教師未能正確認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傳統教育教學中,更加重視文化課程教育,忽視體育等學科教育,使得教師對體育教學的認識程度不夠。另一方面,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施教,降低教學效果。為此,針對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育部門或學校方面有必要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加以應對,以提升初中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3]。
三、參與式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一)增強教學的實踐性
參與式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因為初中體育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體育教師有必要充分落實體育的實踐性。參與式教學重在強調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能力,從而增強體育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必須積極轉變體育教學觀念,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動作練習,以加深學生的記憶[4]。
例如:在加速跑起跑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講解起跑要領,并同時為學生做示范。因為絕大多數初中學生比較熟悉和適應立式起跑姿勢,對蹲踞式起跑姿勢的掌握程度不夠,所以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且精練的講解。通常,教師講解的時間要合理掌握,以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實際操作,使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深化教師對理論部分的講解,熟悉掌握動作要領,加強記憶。蹲踞式起跑動作要領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各就位階段,學生的頸部應保持放松狀態。學生通過對該階段的練習,不僅能夠體會快速跑之前的緊張而放松狀況,而且能夠明確各就位階段的注意事項。二是預備階段。預備信號發出后,學生將重心前移,控制前移幅度,避免起跑后身體失衡,對身體造成傷害。在該階段中,學生需要明確重心前移的幅度,而幅度問題是教師用語言難以表達明確的,也是學生難以從語言中理解深刻的。但是學生通過實際練習,重心前移的幅度問題則不言而喻。三是起跑階段,學生身體能夠順勢前傾,以充分發揮下肢的力量,實現快速起跑[5]。在快速跑起跑要領的課堂教學中,其理論內容雖然較少,但要使學生深刻掌握其理論知識,并非易事。為此,初中體育教師有必要將參與式教學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親自參與教學活動,親身感受動作要領,不僅對學生體育素質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影響,而且有利于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充分增強教學效果。為此,初中體育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課堂游戲環節,以游戲形式而開展教學活動,既能增強初中體育課程的游戲性,又能提升教學的趣味性、競爭性。因為初中學生的競爭心理較強,所以教師設計的游戲活動要符合競爭性要求,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和興趣,使初中體育教學成效事半功倍。以游戲形式開展體育教學,有效落實參與式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從兩個時間段著手。
首先,教師可以將游戲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熱身階段。例如:傳統體育教學的熱身活動階段,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帶領學生做關節運動或慢跑,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此,體育教師可以以游戲形式進行熱身。一方面,可以開展“聽指令抱團”的游戲,學生圍成圈進行慢跑,當教師喊出數字“5”時,那么學生自由組合,五人為一組,落單的同學就要簡單表演個小節目。該游戲中,教師可以說出0以外的任意數字。另一方面,開展“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既能達到組織學生慢跑的目的,又能增強熱身運動的趣味性[6]。其次,教師可以將游戲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進行“籃球胸前雙手傳接球技術”的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掌握和鞏固技術要點。為此,教師可以大膽設計游戲環節:將學生集合并報數,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每組學生站成兩列,中間間隔三四米的距離,然后開始練習跑動式胸前傳球接球技能。在學生練習幾分鐘后,要求兩組學生進行比賽。如果哪組學生在跑動過程中籃球落地,則延后5秒時間在籃球落地處開始。游戲的判定結果為:完成時間最短的一組獲勝。再如:在“高抬腿”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跨溝渠”的游戲活動:利用繩索在教學場地中假定性的圍成溝渠狀,寬度為1米左右,在溝渠一側放置小紅旗或籃球等教具,將學生分為四五個小組,站在溝渠另一側。待游戲活動開始,學生紛紛模仿高抬腿動作而跨越溝渠,奪取溝渠另一側的物品,最先拿到物品的一組獲勝,每組學生分批競爭。如此不僅增強了體育教學的效果,而且使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和鞏固動作要領。
(三)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體育既來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又作用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發展。所以,縱觀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體育教學中的技能、動作等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積極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初中體育教學更生活化、情境化,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體育教學效果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之前,要善于觀察生活和發現生活,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7]。
例如:在“高抬腿”教學中,由于高抬腿動作需要學生原地起跳,往往消耗學生許多體力,使學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所以,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而開展“高抬腿”教學。引導學生想象騎自行車在爬比較高的山坡,就要到達坡頂時,自己該怎么辦?這時學生大多聯想到加大騎車力度,以穿越坡頂。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跨越溝渠,當自己面前有道溝渠,應該如何跨越?多數學生都會假定性地做出高抬腿的跨越動作。如此,有利于增強“高抬腿”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充分掌握和熟悉“高抬腿”的動作要領。
又如:“拋鉛球”教學中,既要求學生充分掌握準備工作,又要求學生掌握鉛球“拋”的力度。在準備過程中,學生應前軀體后仰,伸直手臂,以右腳為著力點,身體像中心前移,快速揮動手臂,將鉛球拋出去。拋鉛球的一系列動作與拉弓射箭動作十分相似,所以體育教師可以使學生聯想拉弓射箭的場景,既強化學生對拋鉛球教學的生活體驗,又使學生快速掌握體育技能。或者,許多學生的童年,有過玩彈弓的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玩彈弓動作相聯系,以增強教學效果[8]。
由此可見,參與式教學在初去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自主的活動,讓學生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體育課程教學學效果,且促進初中體育教學的深入發展。
初中學生的身體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加強體育教育尤為重要。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雖然存在較多問題,對教學質量有著消極影響,但是參與式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初中體育的教學方法,而且提高了體育教學的質量。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初中體育教學質量有更高的要求,這不僅影響我國體育教學的發展進程,而且關系到初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此,初中體育教學中應用參與式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秀全.新課標下農村初中籃球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張暖.探究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實施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3]張新秀.新疆區內初中班學校體育與學生健康情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
[4]耿志軍.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哈爾濱市初中體育課課堂問題行為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胡翠娟.在初中體育課程實施中開展生命教育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
[6]牛孝軍.合作學習教學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7]劉鋒.蘇南農村初中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現狀調查及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8]周亞飛.新課程標準下北京市海淀區重點初中田徑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