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卿
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促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作用巨大。小學思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思想建設的過程,因此要創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方法。文章提出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拓展延伸教學法三種創新教法。
關鍵詞: 小學思德與社會 課程教學 創新方法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一門很重要的思想教育課程。這門課程對于促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一生的長遠發展更是意義深遠。正因為如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應該樹立先“樹德”再“立人”的觀念,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這門課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開始步入“后道德水平”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開始進入道德意識發展階段并初步編織自己的理想。由于小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與生活經驗的限制,如果任由他們思想自由發展的話則很容易陷入歧途,因此他們的思想意識的發展還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和監控。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針對小學生年齡階段的道德發展特點編排了一系列科學而完整的思想建設體系。在這個思想體系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學習內容十分豐富,對他們形成良好品質,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還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增強他們的凝聚力,培養獨立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正是教師對學生思想建設的過程。要想把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做好,簡單的說教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教師積極鉆研創新教法,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才能達到高效。
一、情境教學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思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這就決定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要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堅決摒棄照本宣科、簡單說教的教學方法。實現情感教學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個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完成情感體驗。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不僅可以學習品德社會的知識,還可以深入領悟知識背后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價值。
例如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們就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不可能對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帶來的惡果有很深刻了解。這個時候,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效果,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帶來惡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體驗、感悟。相信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自然會認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必要性,對于他們接下來的交通規則學習是有促進作用的。
二、合作探究教學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對課程的實踐性做出了規定。關于這一課程性質,《標準》有明確闡述:“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大力提倡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學習中獨立發現問題,在合作、探究中自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上學到知識,內化自己的品德修養。
例如在教學《社會呼喚誠信》一課前,我特地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搜集、整理有關講誠信和不講誠信的小故事,讓學生把這些課外學習的成果帶到課堂上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習小組甚至把一些故事以課本劇形式表演出來,同學們聲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班上的每一個同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有了課前教學的充分蓄勢,同學們對講誠信和不講誠信正反兩個方面行為和結果都有了深刻認識。因此,接下來的學習也就順當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教學法
課堂40分鐘的教學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只靠每周幾堂課是不行的,特別是相較于一個人的終身學習而言就顯得更加不夠了。所以,較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把課堂上學到的方法、技巧甚至是能力等東西很好地運用到課外的學習中,做好課堂學習的拓展、延伸,把課堂內外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學習的興趣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成果才能得到保證。
例如在教學完《56個民族是一家》一課的時候,我就特地布置同學們調查本年級同學里有沒有少數民族的,要求他們采訪這些少數民族同學的語言、風俗、信仰及飲食等等方面習慣。除此之外,我要求同學們盡可能利用各種手段查找更多少數民族的知識,然后組織一堂交流會,讓同學們就他們的課外學習所得做展示交流。通過這樣的課外拓展學習方式,我們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補充、延深,使學習深度與廣度得到有效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創新教法還有很多,需要廣大老師在更新教學觀念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班級真實的學情及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做出相應調整,大膽嘗試,找出適合本班的好教法。
參考文獻:
[1]楊今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
[2]吳潤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10.
[3]張莉莉.《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1.
[4]吳盛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