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 鄧元將 孫云才 周榮峰

[摘要]目的 研究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在石巖街道社區應用效果。方法 抽取石巖街道社區2015年6~8月選取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分別為耳穴療法治療失眠、中藥霧化治療慢性咽炎、封包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2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單純使用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滿意度和費用。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80例,總滿意率為90%,對照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32例,總滿意率為66%,觀察組患者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的滿意度明顯高于使用常規治療方案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為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58.5±58.4)元,對照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86.8±109.4)元,兩組患者醫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82,P>0.05)。結論 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逐漸在社區家庭病床患者的治療中得到應用,能夠提高病人的滿意率,提高臨床療效,可以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社區;家庭病床;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213-0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均發生較大的改變,臨床的上的慢性疾病患者也逐年上升趨勢,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多患者均未以意識到自己出現慢性疾病,隨著病情嚴重化發展,患者往往需長期入院治療,一定程度會對增加將患者的臨床不適感和經濟負擔。因此,我社區開始相應號召,開始加強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家庭病房的中的應用,該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預防知識的了解,還能降低臨床治療的成本,從而被社區居民廣泛接受。本研究對石巖街道社區2015年6~8月200例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的患者開展問卷調查,并進行綜合分析,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石巖街道社區2015年6~8月400例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的患者開展問卷調查,其中,男136例,女264例,年齡19~78歲,平均(51.2±3.9)歲;文化程度:文盲23例,小學44例,初中107例,高中132例,大專及以上91例;婚姻狀況:未婚55例,已婚286例,離婚39例,喪偶20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178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59例,民政幫困33例,其他保險30例。選取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分別為耳穴療法治療失眠、中藥霧化治療慢性咽炎、封包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2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7例,女133例,年齡19~75歲,平均(50.4±4.3)歲,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學20例,初中55例,高中60例,大專及以上53例;婚姻狀況:未婚30例,已婚140例,離婚23例,喪偶7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80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75例,民政幫困22例,其他保險23例。另選取單純使用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9例,女131例,年齡19~78歲,平均(52.7±4.3)歲,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文盲1l例,小學22例,初中52例,高中72例,大專及以上38例;婚姻狀況:未婚25例,已婚146例,離婚16例,喪偶13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98例,城鎮職IN療保險84例,民政幫困11例,其他保險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就醫報銷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選取4種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分別為耳穴療法治療失眠、中藥霧化治療慢性咽炎、封包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每種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單純使用常規治療方案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1)耳穴貼壓法:指用硬而光滑的藥物種子和藥丸、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貼壓并用膠布固定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項目中用于治療失眠;(2)中藥霧化:借助調整氧氣氣流,使藥液形成霧狀,隨吸氣進入呼吸道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消除炎癥和水腫,減輕咳嗽,稀釋痰液,幫助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使氣道通暢的作用,在項目中用于治療慢性咽炎;(3)中藥熱封包療法:選擇配制特定的中藥(飲片或散劑),通過特殊的包裝封閉,并加熱之后,外敷相應的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利用加熱后的中藥封包熏熨局部,且所散發的芳香氣味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促進組織代謝,調節神經,提高抗病能力,在項目中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4)艾灸療法:用艾葉或艾絨作為施灸原料,在患者體表面燒灼、熏熨的方法。艾葉氣味芳香,辛濕性烈,加工后制成的艾絨細軟如綿,易于燃燒而煙少,火力溫和持久,能夠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艾灸可以活躍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植物神經,提高抗病能力,在項目中用于治療慢性結腸炎。
1.2.1上門治療 部分患者存在活動功能受限的癥狀,例如偏癱、骨折、需長期臥床休息等的患者,由社區醫師上門對患者行針灸、拔罐、刮痧等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制定康復訓練的計劃,并輔助其進行訓練。
1.2.2健康教育 定期組織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可針對臨床上中常見的慢性疾病進行教育,告知其預防的方式,同時中醫師采取適宜的技術促使患者家屬掌握正確按摩的方式,提高家庭護理的質量。
1.3調查方法
根據石巖街道人群特點,參照相關文獻,分別針對社康中心醫生及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患者設計調查問卷。采用觀察組與對照組橫向比較療效、費用和滿意度進行觀察;根據自行設計問卷開展預調查:先對5名社康中心醫生及5名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試驗性調查,根據過程出現的問題調整調查方案,對參與項目人員統一進行培訓,確保調查結果準確。采用院內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可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等三個級別,總滿意率=[(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控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癥狀無好轉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控制)/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80例,總滿意率為90%,對照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32例,總滿意人數為66%,觀察組患者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的滿意度明顯高于使用常規治療方案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分析兩組患者病情發展情況,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醫療費用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58.5±58.4)元,對照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86.8±109.4)元,兩組患者醫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3.682,P>0.05)。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臨床上的慢性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僅增加患者的臨床不適感,還引發“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不同于其他疾病,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長的治療周期,長期服用西藥治療需要醫療大量費用。同時,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需要自己在家持續服藥治療,基于中醫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加強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家庭病房中的應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此外,在社區內應用中醫適宜技術,能夠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并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便于其康復治療。中醫藥適宜技術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些療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中醫藥適宜技術包括針法類、灸法類、手法類、中醫內服法和中藥炮制適宜技術6大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者大多為診斷明確、慢性病康復期患者,中醫藥適宜技術是較好的治療方法之一。相關研究表明,慢性疾病得到控制后,還需長期服藥治療,否則可能出現病情復發的現象。而社區家庭病房的中醫適宜技術能夠利用針灸、拔罐等技術,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制定康復治療方案,適用人群相較廣。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80例,總滿意率為90%,對照組患者總滿意人數為132例,總滿意人數為66%,觀察組患者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的滿意度明顯高于使用常規治療方案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58.5±58.4)元,對照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386.8±109.4)元,兩組患者醫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82,P>0.05)。提示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逐漸在社區家庭病床患者的治療中得到應用,能夠提高病人的滿意率,提高臨床療效。我們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機制,在社區加大宣傳力度,完善中醫健康管理規范,進一步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發揮中醫適宜技術“簡、便、廉、驗”的優勢,使患者得益。筆者認為,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家庭病房中的優越性。現階段,為推廣中醫在社區家庭病床中的應用,部分慢性疾病在利用中醫技術進行治療期間,可以享用部分醫保政策,該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醫治療期間的的費用。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社區中醫醫師能夠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預防意識,并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縮短其治療周期。
綜上所述,加強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家庭病床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