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省曾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多年來形成了以鋼鐵、石化、機械等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但這樣的產業結構,對資源能源消耗較高,對本省投入產出效益有限。加之近幾年爆發國際性金融危機,相關產品市場萎縮,使得遼寧省工業發展困難重重。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產出附加值大、技術含量高、綜合牽動力強、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才能進一步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
【關鍵詞】工業結構 特點 對策建議
有關于工業結構的研究早已在國內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結構的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應用,也使其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工業的發展環境和自身特點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也不斷發生著改變。工業增長的模式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過程中不斷的發生變化。縱觀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僅是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著演變。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在這種有利的政策環境下,為了使遼寧省經濟增長的質量得到提高,必須從結構調整和機制轉換入手,通過結構的優化升級,構造新的產業發展布局,提升產業層次,把產業結構調整貫穿于全過程,從根本上推動遼寧省經濟的發展。
一、對遼寧省工業結構的綜合評價
(一)外延擴大,內涵發展不足
在遼寧省工業發展中,規模、效益和市場是三個決定性因素,而規模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最高,對遼寧省工業發展起主要作用。相對而言,效益和市場因素對遼寧省工業發展的影響較小。這反映了遼寧省工業發展以規模的外延為主要特征,而市場擴大方面的內涵發展還明顯不足。
(二)大部分工業行業的規模需要擴大
遼寧省工業經濟效益較高的工業主要集中在煙草制品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其他大部分工業行業的經濟效益水平較低,總量規模小的行業往往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對于這些經濟效益好,規模卻小的工業行業業,需要加大投入,合理擴大規模,促進其良好發展。
(三)大部分工業產品的市場需要開拓
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煙草制品業、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壓延及冶煉加工業、通信設備、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也、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在遼寧省工業行業中具有較好的銷售情況,而其他行業的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四)大部分工業行業仍然需要依靠自然資源
遼寧省工業行業結構表現出了明顯的單一性,遼寧省工業產業從總體來說仍然以機器制造業和煤鐵工業為主,仍然過分依賴于自然資源。
(五)工業產業內部發展不協調
遼寧省工業在規模、市場、效益之間的發展上不平衡的特點更為突出,遼寧省工業的發展更多表現為規模、市場、效益之間的不平衡。
二、一些調整和優化遼寧省工業結構的建議
日益加深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僅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也直接、間接影響著遼寧省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的發展與成長。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無法脫離世界經濟的大競爭和大循環,產業結構的轉換與調整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題。中國入世的過渡期已經結束,開放的遼寧省經濟不可避免面臨跨國集團、國內重點企業的強大競爭。
隨著國際上科技革命日益加深,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信息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和運用,綜合競爭力將更加倚重于科技進步和創新。信息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可以推進遼寧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有可能加大遼寧省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數字鴻溝。
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國際產業結構大調整,為遼寧省石化、食品、醫藥等行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提供了新的機遇,為遼寧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條件。同時,國內其他省市也在積極同遼寧省爭奪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機遇。
鑒于遼寧省進行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策略以及工業發展的自身特點,針對上述遼寧省工業行業的效益、市場、規模的不平衡點,提出建議如下:
(一)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逐步提升工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遼寧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當務之急。當前,只有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現代產業體系,才能充分發揮自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進一步集聚我省創新資源,不斷提升遼寧省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根據產業類型的不同,將產業鏈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拓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附加值,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加工深度,另一方面向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拓展,與產業基礎技術相通,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的轉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既要立足當前,千方百計做大經濟總量規模,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又要著眼長遠,推進重大項目的引進、落地、建設和儲備工作,實施一批事關持續發展的重大項目,實現由中低端規模擴張向高質量增長轉變,提高產業豐厚度。
(二)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合理選擇布局主導優勢產業
要積極培育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首的冶金工業、以通用設備制造業為首的機械制造工業、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首的石化工業,積極打造產業集群。要以核心企業主要產品為重點,發展壯大一批配套企業,圍繞這些企業實施產業鏈互動發展戰略,實施同步技術改造、同步開發、加快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從而打造新型產業鏈,推進遼寧省工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積極扶持支柱產業的同時,加快推進國有大企業的行業骨干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和股權多元化改革,充分發揮國有骨干企業的中堅和帶動作用。發展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集團公司,特別是做強一批代表遼寧工業新形象的大型企業集團。創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促進民營經濟加快轉型和發展壯大。
(三)加速支柱行業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開發,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冶金、石化和機械制造技術大多體現在設備和專利中,此類工業在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成熟期,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集中資金通過購買其關鍵設備或者專利的途徑來完成技術更新,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沒有必要自己從頭高開發,可以通過合資方式來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對這些技術關鍵是如何模仿和改進、消化和吸收的問題。因此,政府要鼓勵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專利。例如,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支持國內企業復制和自己開發關鍵技術設備。
技術進步不僅體現在新設備和專利上,而且也體現在應用技術的過程中。因此,現場工人和技術人員對技術的操作能力也顯得十分重要。在內部的分配政策上企業應向這些職工傾斜,提高其掌握新技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新技術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盧文岱.SPS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3]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繼哲(1961-),男,漢族,遼寧沈陽人,任職于沈陽廣播電視大學財經學院,研究方向: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