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芳
摘 要:和善文化,它發源于上古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流傳,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的來源之一。社會矛盾疏導機制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設立的機制,和善文化指導矛盾疏導機制的建立,建立矛盾疏導機制是實現和善文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和善文化 矛盾疏導機制 和諧社會 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66-02
和善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為什么要建立社會矛盾疏導機制,和善文化與社會矛盾疏導機制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本文作者試就這樣幾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和善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的來源之一
我們說和善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因為它起源于上古文化,貫穿于整個中國社會,流傳至今,首先和善文化貫通于儒、佛、道、墨學及諸子百家,在思想觀念上以和善作為思想與學說的出發點或哲學根基,儒家學說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愛、仁者愛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道家強調“清靜無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在思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諧、和善,中國古代有不少的理論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并有不少人為之奮斗。在價值取向上,中國傳統文化以善為本,以和為貴,追求和善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在思維方式上,以和善為致思的方向和路徑,強調知行合一,在思維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的關懷;在行為規范上,主張“和為貴”、“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以和善為根本準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和善文化在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思想和他獨特的農耕文化里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他“孝”、“勤”、“和”的儒家思想,{1}他說的“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慎能遠禍、勤能濟貧”等等,無不貫徹著和善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善文化也成為曾國藩做人、治家、治軍、治國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弘揚和善文化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二、和善文化為走科學發展之路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從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從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識,到協和萬邦的國家觀念,中國傳統的和善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及其治國理念,是我們今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之路的重要的歷史文化。
1.和善文化為走科學發展之路提供內在的精神動力。首先,和善文化激發巨大的精神創造力,能啟迪人類的理性,育化人們的心靈,喚起世人的良知,鼓舞和激勵人們在社會市場經濟活動中誠實守信、公平公正、與人為善、“見利思義”、“見義勇為”,堅定走科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其次,和善文化是人們依附的精神家園,也是和諧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之一。對全體社會而言,和善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能促進科學發展機制的優化,保障經濟社會在科學、和善的軌道上運行。再次,和善文化為走科學發展之路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能否成功,不僅取決于經濟基礎,而且也受制于屬于上層建筑的道德觀念,胡錦濤同志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說:“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2}所以我們說和善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的來源之一。
2.建立社會矛盾預警與利益平衡機制是改革開放和建立和諧社會所必需。我們社會正處在進一步改革開放、轉型和變遷的發展過程中,原本傳統型社會中一些被經濟快速發展掩蓋的新層次問題暴露出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當前的中國社會已進入社會矛盾多發階段,現代理論認為,現代社會伴隨著風險和社會不穩定,這些矛盾和風險主要體現在一些地方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強制拆遷、征地,勞資糾紛,就業教育,食品安全,弱勢群體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執法不公,養老和老年人問題等等,造成上訪、訴訟及群體性事件大量增加。如何正確對待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是拼命掩蓋或者強行壓制,這種做法不但于事無補,影響社會的科學發展,甚至危及社會主義的政權鞏固。“社會矛盾和社會矛盾沖突是人際關系的組成部分,社會矛盾并非總是有害于社會……”{3}能夠讓矛盾暴露出來,讓我們對它加以分析和解決,社會就會變得和諧和進步起來。怎樣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要化解這些矛盾就必須建立有效的社會矛盾預警與利益平衡機制,實行預防為主的原則,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表達、對話、協商機制,防止和化解社會利益關系的失衡和矛盾。同時,增強工作單位、社區、家庭、非正式群體等社會單元的和諧與協調,形成穩定的各種微觀社會結構,盡可能地把矛盾和隱患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
因此,應站在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角度,本著建立和諧社會,運用和諧文化的態度,認真建設社會矛盾預警與利益平衡機制這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社會安全地度過風險期,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三、和善文化指導社會矛盾疏導機制的建立,建立社會矛盾疏導機制是實現和善文化的重要途徑
和善是一種信仰,和善是一種智慧,和善是一種境界,和善是一種美德,和善是一種修煉,和善是一種快樂。總之,和善是一種觀念和道德,屬于上層建筑,它對經濟基礎有一種反作用的力量,社會和諧了,矛盾化解了,經濟就會發展,反之,經濟建設就會停滯不前。
面對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善文化促使我們變“剛性疏導”為“柔性疏導”,變“強制”為“感化”,變“堵”為“疏”,變“硬約束”為“軟約束”,變“應急性”為“日常性”,變“事后干預”為“事前預防”,不斷矯正失衡的群眾心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如果一味使用高壓手段處理社會矛盾強制疏導社會矛盾,尤其是突發事件,不僅難于化解,反而會使問題越來越大,矛盾激化。和善文化使我們的理念從“以官為本”、“以權為本”、“以警為本”轉變到“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上來。
和善文化促使我們以群眾利益有效表達和回應為重點建立多元化社會矛盾疏導和化解機制,以和為貴化解社會矛盾,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下轉第268頁)(上接第266頁)過程,是一個以和諧文化為指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增進社會和諧和過程。不斷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是能否建立有效疏導機制的關鍵,已經成為我們解決當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能否合理有效地協調各種利益和利益沖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各類社會矛盾的特點和規律,切實完善和建立處理社會矛盾的體制和機制,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適應利益多元化社會的需要,要不斷建立和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訴求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利益調節機制、利益補償機制、社會控制機制、社會預警機制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4}為此,“我們要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與沖突的社會,而是具有有效的社會矛盾預警和利益平衡機制及完備的化解矛盾與沖突的有效的疏導機制的社會。
總之,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社會矛盾預警和利益平衡機制及完備的化解矛盾與沖突的有效的疏導機制,中國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真正得以有效的解決,“天下為公”、“和為貴”等等中國幾千年來留下的和諧文化才能真正發揚光大和實現。
注釋:
{1}曾國藩.家書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
{2}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人民網,2006.4.22
{3}任劍濤.從沖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江蘇社會科學,2006(1):141
{4}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求是雜志,2013(1):6
(作者單位:中共雙峰縣委黨校 湖南婁底 4177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