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意
【摘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的不斷深化,中國企業的發展迎來了新一批的機遇與挑戰。企業能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成了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關鍵。企業采購管理工作在企業生產成本控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管控企業采購風險并實現企業的采購資金的優化配置對企業提高總體生產效益、增加核心競爭能力至關重要。本文將從企業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對企業風險管理的優化方案對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采購管理 采購風險 采購風險管理 優化方案
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間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造成了企業不得不面對原料價格持續上漲、生產資源競爭持續加劇的生產狀態。因此,有效的生產成本控制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當前,企業的一般生產經營流程可以概括為采購—生產—銷售的過程。采購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流程的最頂端,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關鍵的影響作用。
一、采購管理與采購風險
(一)采購風險
為了保障企業生產原料的物資供應,企業的采購工作一般會經過確定采購需求、制定采購方案、生成采購計劃、實施采購方案這四個階段來實現對企業生產原料的供應。當前我國企業管理模式制度下,企業的采購一般分為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類型。集中采購通過企業采購管理中心來協調整個企業的采購項目,從而實現企業采購規模化和效益化。但由于集中采購程序過于復雜,對企業采購應急處理能力較弱。分散式采購是由企業各部門獨立完成的采購方式,采購方式靈活。但由于采購沒有形成規模,導致了采購成本偏高。
無論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中采用何種采購方式,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采購風險。采購風險指的是企業的采購環境中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如企業在采購過程中,原料的一次性采購過多或過少、采購人員在供應商選擇上的盲目性、企業采購合同制定的不規范性、市場或自然等不可抗因素給原料供應造成的阻礙作用等,都可能形成企業的采購風險。采購風險一旦發生,就有可能造成原料供應鏈的斷裂,威脅到企業生產的整個流程。
(二)采購風險管理
企業的采購風險一般可以分為風險的識別、分析和控制三個方面。
1.風險識別。正確認識企業的采購風險,提前預知可能發生的風險將對企業哪個生產階段和生產部門造成影響,是企業進行采購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企業常見的采購風險包括訂單風險,如訂單的漏印、錯印,丟單、漏單造成的原料供應不足;供應商風險,如供應商生產能力不能滿足訂單需求導致不能按時交單、產品質量不達標導致的貨物瑕疵等;運輸風險,如交通意外或極端惡劣天氣造成的運輸問題延誤原料供應等。企業要通過識別原料采購和供應中可能出現風險的各個節點,從而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將風險的損失降到最低,并控制于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內。
2.風險量化分析。在企業采購實施關節過程中,由于企業在采購管理體制上的不完善和規范制度上的空缺,都有可能讓企業在潛在中面臨諸多風險。企業風險涉及的對象不同,給企業造成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區別,在風險發生后應對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辦法。在風險發生后,首先企業要確定是由企業內部失誤、供應商失誤還是自然不可抗因素給企業帶了的損失。通過對風險類別的識別,企業要量化風險發生后給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并找到風險出發的節點,為制定后期的應對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
3.風險控制。針對采購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計劃、并組織有關部門展開對計劃的實施。在風險識別和風險量化分析的基礎上,一方面對企業采購部門員工、供應商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從而降低人為風險發生的概率。并在風險發生后,將其對企業造成的損控制在最低。另一方面,要增強企業在抵抗不可抗因素,如極端天氣和交通意外等,造成的風險中的承受能力,保證企業現金流量的彈性,讓企業在面對風險時有更強的應對能力。
二、采購風險管理方案優化
為了增強企業應對采購風險的能力,在企業管理部門中成立相應的采購風險管理部門的基礎上,要對企業的采購風險管理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企業風險管理辦法的優化可以從企業優化企業采購管理模式、優化供應商選擇方案和構建采購優化模型三個方向入手。
(一)優化企業采購模式
企業采購模式的優化要求企業在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采用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管理模式,取代原有的集中式或分散式的傳統采購模式。供應鏈是一條連接著從供應商到客戶的生產鏈、物流鏈、資金鏈、增值鏈,他可以將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和最終用戶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網絡。在以供應鏈為基礎,企業的采購工作可以在供應、采購和生產上找到一種平衡,通過信息共享和資源配置的方式實現采購和生產的一體化,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
在供應鏈基礎上的采購管理,需要實現三個采購模式方面的轉變。首先采購需要由原本的庫存采購轉向訂單采購,實現“零庫存”的采購模式,降低庫存成本。同時實現采購、供應和制造的同步運行,縮短采購周期并提高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其次企業采購管理要實現由內向外的轉變。企業在采購管理不單單是對企業企業采購部門的管理,更要講工作重點轉移到對供應商和市場變化的管理過程中去。再次,企業的采購管理要實現從買賣關系到合作伙伴關系的轉變。在傳統的采購方式中,企業的采購部門和供應商一般都保持著一種短期的買賣合作的關系,供應商在產品質量和價格上都有博弈性。通過建立企業和供應商之間應建立一種基于全局和戰略性發展的合作伙伴關系,從而對采購成本和供應原料的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二)優化供應商選擇方案
供應商的選擇是企業采購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在供應商的選擇上,企業要做到一下兩點。一是要保證企業供應商的選擇的多樣性,過分單一的供應商結構會造成會一方面增加采購供貨上的風險,另一方面會使得企業的采購同市場脫節,造成企業采購費用的增加。而是要加強對供應商的資格審查和管理工作,從供應商產品報價、質量、備貨期、供貨能力、信譽度等方面嚴格對供應商進行審核,擇優選用,實現企業采購資金的最優配置。
(三)采購優化模型的構建
根據買房市場的需求,企業的采購行為需要在產品價格和數量等方面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實施決策,從而提高企業流動資金的利用效率。根據企業生產規模的需求,通過制定合理的方案對企業原料成本、生產時間成本和物流成本進行對比核算,并通過和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來獲得企業最優采購模型,并同供應商之間制定長效的合作機制,從而通過控制企業采購成本的辦法達到優化企業生產、增加企業效益的目的。
三、結語
降低生采購成本并提高采購效率對于企業壓縮生產成本、實現企業資金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顯得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我國企業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技術起步較晚,目前企業在采購管理上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同時,伴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下外資企業對國內生產市場的沖擊,由于部分企業缺乏有效的采購風險預警和管理方案,企業在采購過程中面對的風險急劇增加,各企業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一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采購環節出現風險,就會危及整個企業的生產循環,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因此,建立有效的采購風險管理體系并制定有效的采購風險管理方案,對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謀求更為深遠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海洋.國有企業采購風險管理研究[J].企業研究,2014,16:80-81.
[2]鄭建紅.淺談提高企業采購風險管理水平的途徑[J].經貿實踐,2015,06: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