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榮
【摘要】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應視為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把控好財務風險的控制,對于非理性經營及盲目的投融資活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必要性、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加強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務風險 控制
一、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一)財務風險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實際是資本(資金)不同形態的轉換和循環。
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指出,資本增值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貨幣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金→商品資金→貨幣資金的循環過程。這一過程從資金的籌措到資金回收會受到經濟形勢、金融政策、行業競爭、商品價格、交易信譽等等諸多甚至難以預料因素的影響,給企業帶來風險。風險會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而這些風險最終都會表現為資金風險。所以,防控資金風險是財務風險管理的核心,財務風險管理應視為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
(二)加強財務風險控制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資金一直是中小企業存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不計風險的融資和粗放的財務管理并存,已讓財務風險擊倒關門的企業屢見不鮮。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顯著,貢獻越來越大,國家從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各方面開始給予中小企業更多關注和支持。這說明中小企業的產業地位得到提高,市場競爭相對平等、發展條件獲得共享。平等的共享資源就從客觀上要求中小企業必須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制度,在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市場開發、產業調整、融資投資時,加強財務風險控制。這已成為確保企業的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業含蓋產業廣泛,遍及社會各個方面,包括電子、機械加工、通訊、建筑、物流、服務業,以至于軍工、航天等等行業,如果細分,可達以萬計。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產業政策逐步開放,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無論是對GDP貢獻、出口創匯、科技創新、就業帶動、以及為國家重大項目配套方面都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加強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保證健康穩定發展,不僅是中小企業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問題分析
(一)經營者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財務風險控制意識不強
風險因素是伴隨經營過程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企業開展經營活動,就會有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雖然從體制、資本結構、經營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革調整,也取得顯著成效。但高速的經濟發展使經營者更多地關注利潤和財富積累,忽略了經營思想的提升和經營方式的調整。逐利思想和粗放的經營方式仍然主導著很多中小企業。加上中小企業市場開發能力弱,投資領域受限多,對新興產業缺乏了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融資難等等特征,經營者在尋找市場或投資機遇時,往往會忽視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缺乏風險控制意識,盲目的組織生產,追風投資。當發生風險侵襲并最終轉化為財務風險時,對風險既無控制方案更無控制能力,束手無策,導致企業遭受損失。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多樣化、復雜化
企業無論大小都是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經營活動都與社會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發展趨勢都會給企業帶來影響。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產業政策逐步開放,多種商品交易形式與平臺的出現,以及金融政策及其走勢的調整變化,金融衍生產品和社會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影響已越來越大。多樣化、復雜化的財務風險對勢弱力薄的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三)中小企業對財務風險缺乏跟蹤分析
在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有企業也認識到經營中財務風險的存在,會考慮一些規避或化解風險的措施,但是,單一的非系統性措施效果會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對財務風險缺乏跟蹤分析,不能使風險及時得以控制。財務風險是動態的,隨時間、事項的進展、政策調整、市場變化等等諸多因素發生變動。有的風險會隨政策調整、市場變化等因素而降低強度或得以化解,而多數風險則可能會因時間延續、經營進展受阻等原因而使風險強度升級,對企業造成的危害性增大。
(四)中小企業間財務風險具有傳導性
高度的專業化市場中,已不存在孤立的生產、服務單位。企業已被產、供、銷網絡跨行業、跨區域的網在了一起。企業資產或資金已相互交織在一起,只能以債權債務、應收應付等會計科目的形式表現在各個企業的財務賬面上。而價值的實現卻要隨著商品或服務的流動,逆向流回企業。企業的經營質量和信譽就成為資產資金價值實現的保證,一旦某一環節企業經營或信譽出現問題,就會給相關聯企業造成財務風險,并且有可能向更多企業傳導。所以,企業間財務風險的傳導性不可小視。
另外,生產經營過程中,采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會受到市場、價格、生產環境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導致生產、銷售不暢,存貨增加,資金流動延遲甚至停滯,以至于導致經營性風險向財務風險轉移。還有產品服務質量問題,技術安全事故、商業糾紛等,若不能及時妥善控制在本業務范圍內進行處置,也會造成風險向財務風險轉移。
三、加強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對策
(一)經營者要正視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與防范的重要性
企業在制定發展規劃、經營策略、投資取向、融資方案、商務合作時應把謹慎原則放在首位,避免經驗性決策和主觀臆斷性決策,在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認真分析可能伴生的風險因素;提高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定量分析方法,對風險的存在是否會觸發財務風險侵襲進行預測,并對決策事項的預期收益和財務風險同時做出科學評價。在存在可控風險因素的情況下,制定出具有操作性強、處置效率高的風險控制策略或預案,確保把風險強度降到最低。
認識財務風險的客觀性,把控好財務風險的動態變化。主要取決于經營者面對風險因素做出的反映和采取的措施。無視風險,缺乏對風險的動態變化的分析,盲目進行投融資或商品交易,非理性的利用所謂的“機會”,甚至違規經營,就會放大風險因素驟變成為風險侵襲的可能性。當風險襲來,束手無策。
所以,中小企業建立以防為主導,以控為手段,跟蹤分析,動態管控的財務風險分析、預測、控制機制十分必要。
(二)關注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研究分析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趨勢
中小企業經營者應在更多關注行業、市場、價格的同時,把精力轉向關注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研究分析宏觀形勢的發展趨勢上。這不僅是企業制定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對風險,調整經營策略的需要。社會經濟形勢、金融政策、匯率走勢、利率調整,屬于一種有傾向、有趨勢的因素,是可以通過分析預測,制定預案來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建議中小企業借助社會網絡系統,根據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以財務管控為主線,建立一套對宏觀形勢分析預測機制,應對宏觀形勢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
(三)充分利用報告期財務數據分析、預測、跟蹤 以防控財務風險
企業按照會計準則及企業財務制度規定所編制的各報告期會計報表及財務數據既是企業經營狀況的價值反映,也能客觀地預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情況。這些數據指標既能夠直接反映風險的存在,容易識別;也可通過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同項不同期對比、數據來源及其追溯的方法,同時結合企業經營環境,市場、行業形勢、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匯率利率等因素的變動情況及趨勢進行分析,發現深層風險因素的存在。
存貨太多,或產成品積壓,或原料超儲,直接反映的是資金占用過多,財務風險增高。加入市場、價格、行業趨勢、金融政策、匯率利率等因素做出科學分析,就能從更深的角度認識風險。是市場周期性調整,還是行業性衰退;是受匯率利率變化影響、還是產品性能老化滯銷;從而得出存貨太多造成的財務風險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風險影響的強度有多大;采取何種有效措施規避或化解深層風險。
所以,建立報告期財務數據分析、預測、跟蹤機制,才能更準確、更有效地防控財務風險。
(四)筑起防護墻 防范外部財務風險傳導和非財務經營性風險向財務風險轉移
近年來,企業間財務風險傳導和非財務經營性風險向財務風險轉移實例已多見不鮮,很多中小企業為此受害。作為中小企業在頻繁的商業交易中不僅要提高風險意識,做做風險分析,而是要在企業建立全面的財務內控制度,作為一種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逾越的程序規定下來。并指派財會知識全面,履職能力強,風險意識高,掌握綜合分析能力的人員擔當此任。對達到一定資金額度的合同簽約、資金支付,尤其是重大商務項目或重要的購銷交易進行內審,并針對財務風險提出意見,從實際操作上筑起防護墻,防范外部財務風險傳導和非財務經營性風險向財務風險轉移。
四、結語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交易形式不斷翻新,為企業創造了更多更有吸引力的發展機遇和更便捷更通暢的交易形式。同時也給企業代來更多更隱蔽更難以排解的風險因素。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要在機遇中發展,就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分析、預測、控制機制,規避和化解財務風險的侵襲,確保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茹.論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控制[J].商.2013.
[2]于新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2009.2.
[3]李燕.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會計之友.2008.5.
[4]馮繼康.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邏輯內涵及當代價值[J].山東經濟.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