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反腐和各領域“深改”的推進,我國國企系統高管的頻繁“落馬”暴露出國企高管權力約束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在高管權力約束環節上的失靈亟需通過更加科學、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來強化內部權力制衡,減少企業內部漏洞,從而增強企業經營管理的穩健性。在“深改”背景下,本文將以我國國企高管權力的特征為切入點,對高管腐敗、高管權力、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探討國企高管權力各維度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機理和程度,并就此提出一定的建議和展望。
【關鍵詞】高管權力 內部控制 國企改革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反腐敗力度,其中國有企業系統中暴露的問題尤為突出。截至2015年底,國企系統因各類違法違紀而被查處的高管已有一百余人,其中擔任所在公司或集團一把手職務的接近六成,從分布范圍看,能源、建投、電信等領域成為腐敗重災區,占比達50%。國企高管的頻繁“落馬”在不斷挑動社會神經的同時,也體現出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特別是高管權力制約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新常態下,國企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國有企業在不斷提高經營效率的同時,高管權力也在不斷膨脹,再加上國企高管的“雙重身份”,使得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上存在隱患。因此,在公司治理層面上,探索實現科學的國企高管權力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經營風險,強化決策的科學性將使企業在追求績效的同時更加穩健。
針對“深改”下頻發的國企高管腐敗現象,是否高管權力越大越容易抑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反過來,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是否能夠有效的約束高管權力的濫用,從而防止腐敗增強企業的穩健性呢?高管權力各維度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程度有多少?解決好這些問題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文獻回顧
“深改”十分重視頂層設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強化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
(一)高管腐敗
從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國企高官來看,其腐敗問題涉及財務管理、招投標、融資、人事調整等多個方面,并且內部串通的集體腐敗成為國有企業腐敗的一個共性。這表明雖然在國企制度設計中存在相互制約的多人決策機制,但是顯然在公司治理特別是高管權力制約上存在漏洞與不足,這也就不難理解像中石油、中移動等央企的腐敗窩案為何頻現報端。
(二)高管權力
高管是指掌握企業實際經營決策權的CEO、總經理或總裁等。Finkelstein權力模型是目前測度高管權力的主要模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這一測度方法下,高管權力通過組織權力、專家權力、所有制權力和聲望權力四個維度來衡量??紤]到我國國有企業部分信息的涉密性以及在信息披露機制方面尚不健全等,本文以①政治關聯②兩職兼任③職務數量④任職期限⑤董事會規模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等維度來衡量高管權力的強度。另外,這些變量影響下的高管權力哪一項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更大更突出?有待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和檢驗。
(三)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的組織架構、崗位設置、權力分配與監督、薪酬設計、內部流程與審計、信息披露等,是企業為實現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而采取的系統的、制衡性的管理制度安排。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實現可靠性、合法合規性、經營效率以及風險防范等目標,降低經營風險。目前,在理論研究中,“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是反映中國所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與風險管理能力的指數,該指數在設計上以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借鑒了國內外權威的指數研究成果,采用了科學的構建程序和方法,具有很強的可靠性。
(四)高管權力與內部控制的影響關系
國內研究方面:劉焱,姚海鑫(2014)研究發現,高管權力會干預審計委員會專業性作用的發揮,審計委員會專業性對內部控制的監控作用將隨著高管權力的增加而逐漸被削弱。趙息,張西栓(2013)研究發現,高管組織權力、能力權力會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且有效的外部監管機制也會對高管權力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控制與高管權力之間存在反向的相互作用關系。胡明霞,干勝道(2015)認為,管理層權力越大,越可能誘發高管腐敗行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抑制管理層權力對高管腐敗的誘發作用。楊德明,趙璨(2014)研究認為,要抑制國有企業高管隱形腐敗,就應當限制高管權力,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國外研究也表明,富有權力的企業高管如CEO能夠干擾企業內部制度主體的獨立性,削弱董事會治理履職。
三、國有企業高管權力與內部控制有效性
國內外關于高管權力的研究較多,然而由于我國國有企業體制和產權歸屬上的特殊性,國企高管因其政治“捆綁性”使得其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上的權力被放大,在權力制衡以及內部控制上問題突出。為何國企高管們容易滋生腐???從我國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來看,雖然其作用范圍自上而下,既涉及到企業董事會層面,也對基層崗位的員工有監督性要求,但對高管這一層面的制約作用卻相當有限。有效的內部控制能通過實現公司治理上的權力分散和制衡促使高管做出符合股東利益的決策,然而國有企業的高管如CEO、總經理、總裁等通過政治關聯、職位兼任、個人威望等對企業內部管理施加控制和影響,而且其權力越大則其受到的監督越弱,造成企業內控機制在高管層面的失效,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看,高管在缺乏監督時權力尋租欲便會增強,極易出現凌駕于內控機制之上的行為,從而通過自身權力和影響使其在如在職消費、人事任免、招投標、投資并購等方面為自己謀利,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經營的漏洞和風險。
四、結論與展望
從高管權力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系來看,為了降低風險獲得長期利益,公司治理機制應該更加體現在企業經營績效的穩健性上,并應就高管權力各維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程度做出針對性的制度調整和安排,對國企高管的權力進行適當的約束。那么,高管權力各維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如何能夠強化內部控制從而有效的抑制高管權力的不利影響,以及是否應該在高管權力約束和內部控制設計上綜合考慮企業績效提升與穩定性的關系?今后作者將以中國滬深兩市國有上市公司為面板數據,通過實證研究對這些問題進行嚴格的模型設計和數據分析,找到我國國有上市公司高管權力各維度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系及作用機理,最終形成一篇完整的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1]郭軍,趙息.董事會治理、高管權力與內部控制缺陷[J].軟科學,2015(04).
[2]胡明霞,干勝道.管理層權力、內部控制與高管腐敗[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03).
作者簡介:寧方良(1989-),男,漢族,籍貫:山東泰安,碩士研究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專業:企業管理,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資本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