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媒體的公司治理角色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并成為國際理論界研究的新熱點。在我國,媒體是通過行政介入機制發揮公司治理作用的,本文分析了媒體通過一般的行政調查或處罰、行業督察和行政立法三種參與公司治理的路徑,深化了關于媒體治理理論的認識。
【關鍵詞】媒體 公司治理 行政介入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自Dyck、Zingales(2004)考察了法律外制度可能扮演的公司治理角色,打破了(1998)構建的關注法律制度的研究范式,關于媒體公司治理作用的逐漸研究成為國際理論界新熱點。此后,媒體的公司治理角色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并在已有文獻中得到初步肯定(Dyck、Zingales,2004;Joe etc,2009;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然而,由于媒體本身通常并不擁有公司的所有權,也不掌握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很難直接對公司治理產生影響。如果媒體可能具有公司治理的功能,也必然是通過一定的“機制”發揮作用。Dyck&Zingales(2004)發現,媒體可以通過“聲譽機制”發揮公司治理的作用,并進一步總結出三種影響聲譽的途徑。在中國的新興轉軌性質的制度背景下,國有股權在公司所有權結構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經理人市場也不成熟,上市公司尚未形成由董事會根據公開、合理的程序和完全競爭的方式獨立選擇經理層的聘任機制,聲譽機制的作用便十分有限。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的研究表明,我國媒體公司治理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引起相關行政機構的介入實現的,行政機構的介入最終提高了違規公司的行政成本,促使這些公司改正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規行為。楊德明和趙璨(2012)的研究也驗證了在我國資本市場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媒體借助政府這個路徑,最易形成治理功能。
然而,已有文獻雖然對媒體參與公司治理的行政介入機制進行實證檢驗,但并沒有對其進行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媒體通過行政介入機制發揮公司治理作用的具體路徑研究。這恰好是公司治理理論亟須解決的問題,行政介入機制的實現路徑研究對于公司治理的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媒體參與公司治理的行政介入機制
(一)一般的行政調查或處罰
由于轉軌經濟背景下法律制度的缺失,行政治理往往被作為一種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替代機制而發揮作用。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認為,媒體監督在轉軌經濟背景下是通過引起行政機構的介入而實現公司治理的功能。媒體監督引起行政介入的具體途徑有哪些呢?
行政部門因企業違規行為被媒體披露后,直接介入企業進行調查或對違規企業進行處罰,迫使企業糾正其行為,推動公司治理的改善。媒體披露企業違規行為后,企業和相關行政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行政部門獲取更多企業信息。當企業違規行為損害了主管部門的利益(比如國資委),或引起公眾對政府不作為的質疑,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聲譽,行政部門會對違規企業展開調查,甚至根據相關文件進行處罰。比如,國資委對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違規國有企業的調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財務作假或大股東暫用資金的處罰等。據統計,所有被媒體曝光的企業中,有67%的企業出現了行政機構的介入,其中81%的企業在行政機構介入后迅速改正其違規行為。這種一般的行政調查或處罰是行政介入機制實現的主要形式。
(二)行業督察
如果媒體所曝光的企業違規行為的性質較為嚴重,相關行政部門不僅僅會調查涉事企業,還會對該違規行為涉及的整個行業或地區進行全面或徹底的調查。由于政府的職能具有公共屬性,往往承擔著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的責任,當媒體曝光企業嚴重違規行為或重大丑聞,特別是這種違規行為可能在行業或地區普遍存在時,那么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將會擴大到整個行業或地區,而不僅僅局限于涉事企業。比如,2011年央視曝光的雙匯“瘦肉精”事件,由于該事件的發生引起廣大消費者對豬肉和食品安全的普遍質疑,各級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除對雙匯企業進行深入嚴格調查以外,還擴大到整個行業及相關養殖業,區域上也不限于事發地河南,對河北、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南等10個省開展“瘦肉精”專項整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這種督察凈化了生豬養殖市場,推動了豬肉制品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和相關企業的公司治理狀況的改善。
(三)行政立法
當媒體披露企業違規問題具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政策或法律規制的漏洞時,政府相關部門會通過行政立法的方式介入企業。這種情況下,一般的行政調查和處罰已經難以解決問題,只有通過立法來從根本上徹底實現對企業違規行為的監管,推動公司治理水平的整體提高。比如,2001年3月5日《財富》發表文章,首次指出安然的財務“黑箱”,安然問題浮出水面,網站The Street.Com等持續揭露關聯方交易問題,此后,美國司法部門、SEC和紐交所等分別介入調查并對其作出摘牌處理等。接著,世通、施樂、默克制藥等一些大公司的會計丑聞連續曝光,誠信危機震撼了美國及國際社會。顯然,這一系列的財務欺詐事件不僅僅是一個公司的問題,而是暴露美國法規在處理虛假財務報表、虛假財務審計、銷毀財務證據等方面的漏洞,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這直接導致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出臺,該法案的頒布和實施從法律規制的高度提高了公司披露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整體水平,達到保護投資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Dyck A,Zingales L.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59(2):537-600.
[2]Joe J R,Louis H,Robinson D.Managers’ and investors’ responses to media exposure of board in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9,44(03):579-605.
[3]李培功,沈藝峰.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0,4:14-27.
[4]楊德明,趙璨.媒體監督,媒體治理與高管薪酬[J].經濟研究,2012,6:116-126.
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7-ZZJH-203)。
作者簡介:牛楓(1976-),男,山東泗水人,博士學歷,河南理工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